可是,在怒火燃烧的同时,曹德旺心底深处仍留存着一丝清醒。这一丝清醒源于他相对成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他深知,在这个贫穷且观念守旧的小村庄里,如果自己真的以暴制暴,和对方大打出手,或许当下能出一口恶气,但后续可能会陷入更加麻烦的境地。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他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势单力薄,一旦与对方发生激烈冲突,很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那些人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说不定还会叫上更多的人来找自己麻烦,这样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还可能连累家人,使家人陷入危险和担忧之中。
而且,从长远来看,即便打赢了这一架,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更难以改变整个贫穷又充满不公的现状,只不过是图一时之快,却可能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与他想要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生活的长远目标背道而驰。
经过这一番内心的挣扎与权衡,曹德旺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咬着牙,松开了紧握的拳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那剧烈起伏的胸膛。
他选择了克制,选择了咽下这口气,尽管这无比艰难,那股屈辱感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默默地拉着板车离开了,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而那份不公带来的痛苦,他默默地深埋在心底,化作了日后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
这种将痛苦转化为动力的心理过程,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代偿”机制。曹德旺通过把当下所遭受的不公和屈辱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催化剂”,将负面情绪引导向积极的行为方向,让自己更加坚定地去追求成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内心对自尊和公平的渴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曹德旺在遭遇这般不公时,虽有过“成魔”的冲动,可最终还是凭借着强大的自我克制与长远的考量,走向了“成佛”的心境,以宽容眼前的不公,去追逐更长远的改变与成就。
于东来的经历同样令人揪心,也深刻地展现了在极端不公面前的挣扎与抉择,其内心的心理变化更是跌宕起伏,值得细细剖析。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阳光透过胖东来超市的玻璃门洒在光洁的地面上,店内顾客穿梭,店员们各司其职,热情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日用品区,年轻的女店员正专注地整理着货架,她认真摆放着商品,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正悄悄靠近。
这时,一个穿着邋遢、满脸横肉的男子晃晃悠悠地走进了超市,他眼神游离,透着一股痞气,一进来就盯上了女店员。
男子大摇大摆地走到身边,先是用不怀好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她,随后便嬉皮笑脸地开口道:“哟,小姑娘,长得挺俊啊,陪哥哥聊会儿呗。”说着,竟伸手想去摸人家的脸。
女店员被吓得花容失色,赶忙往后退了几步,声音颤抖地说:“你别乱来,我在工作呢!”
可那男子却变本加厉,又凑上前去,嘴里吐出些不堪入耳的下流话,还动手拉扯起女店员的胳膊,试图将她拽到角落里。
女店员又惊又怕,拼命挣扎着呼救:“救命啊,来人啊!”她的喊声在超市里回荡,引起了周围顾客的侧目,但大家都忌惮那男子的流氓行径,一时没人敢上前制止。
正在办公室核对账目、规划超市后续运营事宜的于东来,听到外面传来的动静,心中一紧,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朝事发地点走去。
当他看到那男子正对店员肆意调戏的场景时,顿时怒从心头起,脸色变得铁青,眼神中满是愤怒与威严。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于东来此刻的愤怒,一方面源于他对员工的保护欲,在他的经营理念里,员工是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有责任保障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尊严,看到自己的员工受到如此公然的骚扰,就像自己珍视的东西被他人侵犯一样,触发了他强烈的情绪反应。
另一方面,这也是他内心正义感受到冲击的表现。他秉持着正直善良的价值观,认为在自己所营造的超市环境中,绝不容许出现这种违背公序良俗、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本能地想要制止这种不公的发生,维护超市内的正常秩序和道德准则。
“你干什么呢!放开她!”于东来一声怒吼,几步上前,用力地将那男子的手从晓妍胳膊上扯开,一把将店员拉到自己身后保护起来。
那男子被这突如其来的阻拦吓了一跳,待看清是于东来后,他歪着脑袋,露出一副嚣张的模样,恶狠狠地说:“你谁啊?少管闲事,小心我连你一起收拾!”
于东来毫不畏惧,他挺直了身子,目光如炬地盯着男子,义正言辞地说道:“我是这儿的老板,在我的地盘,绝不允许你欺负我的员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