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身后的几位心腹大臣纷纷点头称是,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眼神不时地瞟向贾诩一派,带着些许挑衅之意。
右丞相贾诩一直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此时见王奎一派发难,他神色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精明之光。
贾诩上前一步,恭敬地向林羽行了一礼,然后不卑不亢地说道:“王丞相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未免过于危言耸听。商业之发展,本就是有进有出,相互流通。异域商品的涌入,固然会带来一定的竞争,但这也促使我朝的本土产业不得不谋求创新与变革,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如我朝的丝绸产业,在与西域丝绸的竞争中,不断改进工艺,如今已能生产出更加精美、品质更高的丝绸,不仅在国内市场大受欢迎,在海外更是声名远扬,订单源源不断。这难道不是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吗?至于王丞相所说的偷税漏税问题,我朝一直有相关律法约束,商业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一经查实,绝不姑息。且如今商业繁荣,为众多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从商者增多,税收自然水涨船高,总体而言,仍是利大于弊。陛下圣明,定能明察秋毫。”
贾诩的一番话条理清晰,掷地有声,他身后的几位大臣也纷纷点头,用敬佩的目光看着他,对王奎一派的言论表示不屑。
王奎听了贾诩的反驳,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恼,但仍强作镇定,说道:“贾丞相莫要巧言令色,只看眼前之利。这商业发展若是不加引导,任由其自由生长,迟早会失控。我朝应以农为本,商业不过是末流之业,切不可本末倒置。”
贾诩微微一笑,从容应对:“王丞相的观点未免太过狭隘。如今时代不同往昔,商业与农业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商业的繁荣能够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贸易,我们可以将多余的农产品销售出去,换来先进的农具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陛下高瞻远瞩,推行的商业发展之策,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我等身为臣子,应当全力支持,而不是在此无端质疑,阻碍国家发展之路。”
林羽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两派的争论,心中对局势已然有了清晰的判断。他目光威严地扫视了一圈朝堂,开口说道:“两位丞相之言,皆有可取之处。商业之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朕既看到了其带来的好处,也明白其中存在的问题。王丞相所担忧的,朕会责令相关部门加以留意,加强监管,确保商业健康发展;贾丞相所言的商业与农业相辅相成之理,朕亦认同。今后,朝堂之上,诸卿当齐心协力,共同为我朝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而非互相攻讦,争一时之长短。”
林羽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群臣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这场朝堂上的争论暂时落下帷幕,但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依然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暗流涌动,而林羽也深知,平衡好各方势力,引导国家稳步发展,任重而道远。
林羽微微点头,面带微笑:“寡人心甚慰。不过,仍不可懈怠,要继续关注民生,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对于那些贫困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不可让一人掉队。”
民政部尚书身着一袭紫红色官袍,头戴黑色官帽,神色庄重且自信地出列,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遵旨,陛下。”
他微微抬起头,目光诚恳地望向林羽,继续说道:“陛下,自陛下下达利民之令后,臣等即刻行动,不敢有丝毫懈怠。臣等召集了各部精通农事、商业、水利等诸多方面的贤才,组成专业的指导队伍,并依据各地不同的地理风貌、资源优势以及百姓的劳作习惯,精心为每一处乡村量身设定了适宜的发展方针。”
说到此处,尚书微微顿了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就如南方水乡之地,我们着重指导他们发展渔业和桑蚕养殖,同时派去经验丰富的匠人,传授更为先进的丝织技艺,以提升丝绸的品质和产量;而北方广袤的平原,则大力推广新的农耕之法,教导百姓如何合理轮作、使用改良后的农具,提高粮食的收成。对于那些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我们引入采矿的新技术,并派遣专人监管,确保开采的安全与高效,助力矿业的兴盛。”
“不仅如此,臣等还选派了众多熟悉民生事务的干练官员,深入到各个乡村的田间地头、集市街巷,与百姓同吃同住,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劳作所难。这些官员会定期向臣等汇报当地的情况,以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策略,给予更为精准有效的帮扶。”
“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让我朝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让每一位百姓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陛下的恩泽,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言罢,尚书再次伏地叩首,以表忠心。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边疆,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训练和防御部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