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些老百姓,”他接着说道,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们祖祖辈辈都照着旧法过日子,早就习惯了。新律一推行,他们能顺顺当当接受吗?这中间的变数太多了,稍有个闪失,社会就得动荡不安。贾大人,你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王奎的声音微微颤抖,既是气的,也是想让大伙都知道这事有多严重。
他心里盼着,这番话能把贾诩给说服了,顺便也让其他大臣都站到自己这边,保住旧法的权威。
可贾诩呢,丝毫没有被王奎的气势给吓住。他腰杆挺得笔直,迎着王奎那满是怒火的目光,毫不畏惧。
“丞相大人,”贾诩义正言辞地回应道,“正因为责任重如泰山,我们才更得顺着时代的潮流,大胆地往前走。没错,变革肯定会有苦头吃,但因为怕疼就不治病,这可不是好办法。”
贾诩一边说,一边扫视着周围的大臣,眼神坚定又自信。“我们在修订律法的时候,可以敞开大门,多听听各方的意见。官员、学者、老百姓,一个都不能落下。大家的智慧凑到一块儿,还怕定不出好律法?”他的语气诚恳,让人忍不住信服。
“而且,”贾诩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我们还能专门组织培训,让官员们吃透新律法的条文和精神,保证执法又公正又准确。至于老百姓,只要咱们宣传做到位,让他们明白新律法是为了护着他们的权益,他们怎么会不支持呢?”
“丞相大人,”贾诩的眼神里透着一丝恳切,“您在高位待了这么多年,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多想想国家以后的发展,可别被一时的安稳给绊住了脚啊!”
贾诩这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在朝堂里来回回荡。好多大臣听了,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心里头好像被贾诩的话给说动了,开始琢磨起律法改革的事儿来。
朝堂之上,气氛愈发凝重,仿佛空气都被无形的压力挤压得稀薄起来。大臣们的目光,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在王奎和贾诩之间来回游移。
年迈的吏部尚书,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朝笏,眼神中满是忧虑。
他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律法一修订,人事考核、官员任免相关的律法怕是也要跟着变,这可涉及到太多官员的切身利益了,搞不好,我这吏部尚书的位置都要跟着不稳当。”
想到这儿,他下意识地微微摇头,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年轻的工部侍郎,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暗自思忖:“改革好啊!律法修订说不定能给我们工部带来新的机遇,那些陈旧的建筑规范或许能革新,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也能有合法的施展空间,我们工部就能大显身手啦!”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身体微微前倾,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到这场改革之中。
武将出身的骠骑将军,皱着浓眉,手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粗声粗气地对身旁的同僚说:“这律法改来改去,对我们行军打仗有啥影响?别到时候兵饷发放、军功奖赏都变了规矩,兄弟们可不好交代。”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格外突兀,引得周围几位大臣纷纷侧目。
而此时的林羽,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如水,目光却锐利如鹰。
他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大臣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丝细微的情绪变化,都没能逃过他的眼睛。
看着朝堂上激烈争论的众人,他心中对于律法修订的决心愈发坚定。
他深知,这场关于律法的争论,不过是改革道路上的一个小小波澜。
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难免会遇到风浪,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驶向繁荣昌盛的彼岸。
他微微抬起头,目光透过朝堂的殿门,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改革成功后,国家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诸位爱卿,”林羽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如洪钟般在朝堂上回响,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律法修订一事,关乎国家兴衰、百姓福祉。我们不应只着眼于眼前的得失,而应从长远出发。今日的争论,是为了明日更好的发展。大家不妨畅所欲言,共同探寻最适合我朝的律法之路。”
随着林羽的话语落下,朝堂上再次响起了大臣们的议论声,这一次,少了几分针锋相对的火药味,多了几分理性探讨的氛围,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深度探讨,在林羽的引导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
丞相捋了捋胡须,神色凝重地率先出列说道:“陛下,修订法律兹事体大,关乎国本。现有的律例已施行多年,虽有小弊,但大体尚稳。这贸然修订,怕是会引起各方动荡啊。”
林羽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语气沉稳而有力:“丞相之言虽有道理,但如今天下形势变幻,新的经济活动层出不穷,社会阶层亦有变化。若无完备之法,公民权利难以保障,社会秩序也将混乱不堪,又何谈改革大业的顺遂推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