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贾兰只好先去谢恩,得知甄宝玉也中了举,大家按同年之礼互相问候。
贾兰提起贾宝玉神志不清走失的事,甄宝玉听了叹息着劝慰他。
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把考中的卷子上奏给皇上,皇上一一批阅,看到考中的文章,都觉得平正通达。
看到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便传旨询问:
“这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是否是贾妃一族?”
大臣领命出来,传贾宝玉和贾兰问话。
贾兰把宝玉考试结束后走失的事,以及贾家三代的情况都说明白了,大臣代为转奏给皇上。
皇上非常圣明仁德,想起贾家的功勋,便命大臣复查,大臣就详细地奏明了情况。
皇上很是怜悯,命有关部门把贾赦犯罪的缘由查清楚,上奏呈览。
皇上又看到《海疆靖寇班师善后事宜》这一奏章,奏的是海疆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事。皇上圣心大悦,命九卿评定功绩、商议赏赐,并大赦天下。
贾兰等朝臣退朝后,拜谢了座师,又听说朝廷有大赦的消息,便回去告诉了王夫人等人。
全家上下稍微有了点喜色,只盼着宝玉能回来。
薛姨妈更是高兴,便打算为薛蟠赎罪。
一天,有人来报说甄老爷和三姑爷来道喜,王夫人便让贾兰出去接待。
没过多久,贾兰笑嘻嘻地回来向王夫人回禀说:
“太太们大喜啊!甄老伯在朝廷里听说有旨意,说大老爷的罪名免了;
珍大爷不但免了罪,还依旧承袭了宁国三等世职。
荣国世职,仍然由老爷承袭,等丁忧服满后,还会升任工部郎中。
所抄没的家产,全部赏还。二叔的文章,皇上看了非常喜欢,问明是元妃的兄弟,北静王还上奏说他人品也很好,皇上传旨召见。
众大臣奏称:
‘据他侄儿贾兰回禀,说二叔出场时走失了,现在正在各处寻访。’
皇上降旨,让五营各衙门用心寻访。
这旨意一下,请太太们放心,皇上这样的圣恩,宝玉肯定能找回来。”
王夫人等人这才纷纷称贺,高兴起来。
只有贾环等人心里着急,四处寻找巧姐。
却不知巧姐跟着刘姥姥,带着平儿出了城,到了庄上。
刘姥姥也不敢怠慢巧姐,便打扫出上房,让巧姐和平儿住下。
每天的饮食供应,虽然是乡村风味,但也很洁净。
又有青儿陪着,巧姐暂且宽心。
庄上有几家富户,知道刘姥姥家来了贾府的姑娘,谁不来瞧,都说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有的送菜果,有的送野味,倒也热闹。
其中有个极其富有的人家,姓周,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只有一个儿子,生得文雅清秀,年纪十四岁,父母请了老师教他读书,最近参加科试,中了秀才。
那天,周妈妈看到巧姐,心里很是羡慕,心想:
“我们是庄户人家,哪能配得上这样的世家小姐呢?”
便呆呆地发起愣来。
刘姥姥知道她的心思,拉着她说:
“你的心事我知道,我给你们做个媒吧。”
周妈妈笑着说:
“你别哄我,他们那样的人家,怎么会肯把姑娘嫁给我们庄户人家呢?”
刘姥姥说:
“先说着看看吧。”于是两人各自走开。
刘姥姥惦记着贾府的情况,便叫板儿进城去打听。
那天,板儿恰好到了宁荣街,只见有好多车轿停在那里。
板儿便在附近打听。
有人说:
“宁荣两府恢复了官职,被抄的家产也赏还了,如今府里又要兴旺起来了。
只是他们家的宝玉中了举人,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板儿心里很高兴,便打算回去,又看见好几匹马过来,在门前下马。
只见门上的人打千儿请安,说道:
“二爷回来了,大喜啊!
大老爷身体好了吗?”
那位爷笑着说:
“好了,又遇上恩旨,马上就要回来了。”
还问:
“那些人是干什么的?”
门上的人回说:
“是皇上派来的官员,在这里下旨意,让人领取家产。”
那位爷听了很高兴,就进去了。
板儿知道这是贾琏回来了。
也不用再打听,赶忙回去把这事告诉了他外祖母。
刘姥姥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赶忙去给巧姐道喜,把板儿的话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平儿笑着说:
“可不是嘛,多亏了姥姥这么安排,不然,姑娘哪能赶上这好时候。”
巧姐更是欢喜。
正说着,去给贾琏送信的人也回来了,说道:
“姑老爷感激得很,叫我一到家,就赶紧把姑娘送回去。
还赏了我好几两银子。”
刘姥姥听了很得意,便让人赶了两辆车,请巧姐和平儿上车。
巧姐等人在刘姥姥家住熟了,反而有些依依不舍,青儿更是哭着,恨不得把巧姐留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