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形声兼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字形从心,从禺( yù);从心,表示与心性有关;“禺”,在这里既表音又表意,可能取猴子相对人类来说较为愚笨、憨傻的特点作为寓意意;综合下来, “愚”就是心像禺一样迟笨。故此其本义是愚蠢,愚昧的意思。《说文解字》:“愚,戆也。从心,从禺。”由人的愚笨可被欺骗,引申出蒙蔽、欺骗的意思。 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引申出古人经常说“大智若愚”,有时人并以似愚而非愚,做事比较稳重、敦厚,故此,从正向引申为敦厚、厚重的意思;表达的是有一种质朴、老实的意味,与单纯的愚蠢有所不同,更多地是指一种性格上的厚重、不善机巧。《孔子家语》:“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王肃注:“愚,敦厚。”:在古代文化中,“愚” 常被用作自称的谦词,用于表示自己的见识浅薄、能力有限等,体现一种自谦的态度。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蒙”(读作mēng、méng、měng),形声字,类似于现代的字形始见于战国文字。据说甲骨文就已经有了“蒙”(méng)字。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部是“冖”(mì),表示遮盖的意思;下面是一个大眼睛下面加一个人的形状,表示的是与人或人眼睛相关;综合下来,表达的是盖住人头部的意思。战国文字中其字形从“艹”,从“冡”(měng);从“艹”,表示和草木相关;从“冡”,取的就是甲骨文中的源字形;这样一来,其造字本义变成用草木枝叶遮挡头部的意思;其表是盖住让人看不见的意思。由此,引申出遮盖、覆盖的意思。《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还有一说讲的是“蒙”的本义是指一种草的名称,即菟丝。菟丝,也称为菟丝子,为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说文解字》:“蒙,王女(大片的菟丝)也。”说到女王可能让大家一脸懵,这和女王有啥关系呢?这要从菟丝子的名称来解释了。菟丝,又名女萝,在李白《白头吟》里就有:“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的诗句。这里的女萝,就是菟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女》:“《释草》:‘蒙,王女。';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案:女萝之大者,谓之王女。";这样就解释清楚了。
“蒙”,从大片的菟丝覆盖面积大又引申为覆盖的意思。被覆盖的东西也就对外界一无所知,从而由覆盖引申为蒙蔽、欺骗,表示通过遮盖真相来使人产生错误认识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由被蒙骗进一步又引申为遭受、受到的意思,就像被某种不好的事情覆盖一样。《周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郑玄注:“遭也。”因为被遮盖而看不到真相,进而引申为愚昧、无知,即认知被遮蔽,不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战国策·韩策》:“民非蒙愚也。”在古代文献中,“蒙” 还有承接、继承的意思,这也是从覆盖的本义引申而来,有承接上一代的恩泽、事业等像覆盖物一样传递下来的含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上都读作“méng”。
其还有另外一个读音“mēng”,和“méng”读音一样,有欺骗的意思。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被人蒙了。”又有胡乱猜测的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这次蒙对了”。还有发晕的时候也称之为“蒙”。我们常说说的“有点发蒙”。
“等”,是会意字,始见于战国,从竹,从寺。其字形中的“竹”,表示与竹子相关;而“寺”,最早有手持的意思,后来又发展为官署,简册是官府文书,故从寺(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古代官曹之中整齐的简册谓之“等”,故此“等”的本义指整齐的简册。《说文解字》:“等,齐简也。从竹,从寺。寺,官曹之等平也。”《说文解字注》:“齐简也。齐简者,?简册齐之,如今人整齐书籍也。引伸为凡齐之称。凡物齐之,则高下历历可见,故曰等级。刀部云:‘则,等书物也。’”在这里,也给“等级”的来源作了解说。《吕氏春秋·召类》:“士阶三等。”
后来因为整理成册的竹简长短统一,所有其字义又引申为一样、同样的意思,既可以表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示程度上的。《淮南子·主术》:“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一般简册摆放整齐、一致 ,故引申整齐的意思。从整理竹简装订成册,需要人用大量的时间去完成,所以,等引申出等待的意思。《字汇》:“等,候待也。”《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史记·项羽本纪》:“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