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低头的动作引申为向下、朝下的意思。如 “俯瞰”,就是从高处往下看,“俯” 字突出了视线向下的方向。:因为低头屈身有隐藏自己、不显露的意味,所以 “俯” 又引申出潜伏、隐藏的含义。《淮南子》:“霜降三候,蛰虫咸俯。”在古代书信等文体中,“俯” 常被用作敬辞,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俯察”“俯允” 等,这里的 “俯” 有屈尊、降贵的意思,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意思是对方屈尊来做某事。
“仰”,会意兼形声字,定形文字最早见于篆文,其本字 “卬”见于金文。金文的“卬”由头朝下和头朝上的人组成,像一个人抬头向上望着另一个俯首下视的人。《说文解字》:“卬,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卩,会意。”在小篆的字形中从人,表示和人有关;从卬,“卬”表意也表声亦声;其本义为抬头、脸向上的意思,跟“俯”相对。《说文解字》:“仰,举也。从人从卬。”《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古人对尊敬的人常伏地而跪、双目仰视,由此引申出敬慕、佩服的意思。《资治通鉴》:“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人对于某人一旦产生倾慕,在心理上就会依赖,故此又引申为依赖、依靠的意思。《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后来把物体翻过来面朝上也称之为“仰”。
“廊”,形声字,定形于篆书时期。甲骨文、金文中的“廊”字不后来的字形不相同。甲骨文中,其字形像古代穴居两侧的走道,为“良”;金文字形承甲骨文而来。战国文字则字形下半讹变为从亡,篆文字形承此而来。在篆书时期,在左部的“良”的基础上,右部的“邑”是形旁,“邑”本是人们聚居的地方,表示和地方有关,后来“邑”在隶楷中演变为“阝”。所以“良”和“郎”都是“廊”的初文,后续的篆文在“郎”的基础上又加了“广”( yǎn)与“郎”进行区分,“广”的本义表示与房屋有关;故此,其本本义厅堂周围的屋。《说文解字》: “廊,东西序也。”《玉篇》 “廊,庑(wǔ)下也。”由厅堂周围的屋引申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王维《谒瑀上人》:“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在现代汉语中,“廊” 指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还出现了空中连廊等现代建筑形式。
“庙”,其繁体字为“庙”,形声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西周金文由“广(yǎn)”和“朝”构成;其中 “广(yǎn)”为形旁, 其本义均与房屋有关,“朝”除表声外也表意,其表示早晨的意思,古人常在早晨进行祭祀等重要活动;也有人认为包含朝廷的意思,表示的是被祭祀者是一些与朝廷君王一样应受到尊重的人,或者宗庙与朝廷一样同时受到尊重的意思;其本义并非庙宇,而是指的祖庙、宗庙,是供奉祖先牌位,进行祭祀的地方。。《说文解字》:“庙,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庿,古文。”《注释》:“庙,《释名》: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皃(mào):形貌,指牌位。”作为动词,也有祭祀的意思。古人崇尚祭祀祖先,贵族、皇族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宗庙、祖庙的供奉,以表示对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个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 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用于祭祀祖先,也用于祭祀各种神灵,如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等,成为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祈福禳灾的场所,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信仰。“庙”还代指古代王宫的前殿;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庙” 还常被用来指代朝廷。为什么呢?因为宗庙祭祀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是国家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君主死后,都会将牌位送到宗庙,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故此,为了纪念其功绩有一个宗庙的封号,从此引申出了庙号。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庙”的这种功能符合佛教的宗旨,就被用于佛教净地,表示的就是供奉。段玉裁这样说过:“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是说古时的庙本来只祭先祖不祭神,神都不立庙的。为神立庙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才开始的。佛教所供奉的可以称之为“神”,算是为神立庙。
“俯仰廊庙”讲的是不是作者不断地低头和抬头,或是弯腰直起身子去行走在皇城之内的意思。前面已经有“矩步引领”了,人已经是在昂首挺胸,迈着方步仪态万方的向前行进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一会低头看这儿,一会抬头看那儿啊。这也不符合任何一个大臣在皇城内的表现啊。那“俯仰廊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俯仰”笔者认为不是低头或抬头,更不是一会弯腰再一会直立的意思,笔者认为大臣们在皇城室内的“俯仰”一般都是人行进过程中眼光的俯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