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魂魄在人体内居于何处呢?《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给了具体解释——“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在身体内各有所归,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大家可以学习一下《黄帝内经》,笔者就不在此赘述了。因为 “魄” 与人的精神力量相关,所以又引申出勇气、胆识的意思。“魄力” 一词,指的是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果断、勇敢和有胆识的特质。“魄” 还可以引申为精力、体魄,强调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活力。如 “体魄” 一词,指的是人的体格和精力。
既然是魄为阴神,月亮又是阴阳的代表,故此“魄”在古代也指月初生或圆而由圆变缺时不明亮的部分。亦泛指月亮,月光。《汉武帝内传》:“致日精得阳光之珠,求月魄获黄水之华。”
“环”,其繁体字为“环”,形声字,始见于金文。金文的 “环” 字写作 左边是 “玉” 字旁,表示与玉石等珍宝有关,右边是 “睘”上部的形状是一只眼睛,中间的圆形形,代表一只玉环,玉环周围的部分,代表衣服像一个人戴着环形的装饰品的样子,整个字形象地表达了 “环” 是一种环形的玉制饰品的含义;由此可见,其本义指边与孔等同的璧、玉环的意思。《说文解字》:“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啥意思呢?我们在前面的“尺璧非宝”中提到过,环在古代指的是孔径和玉器边差不多大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从环形的玉器引申开来引申泛指圆圈形物,如耳环、门环等。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由于环形具有围绕、包围的形态特征,“环” 又引申出围绕、环绕的意思。《国语·越语》:“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因为环绕就要围着一个中心旋转,故此有引申出旋转的意思。环形没有起点和终点,具有循环、连续的特点,所以 “环” 还可以表示循环、周而复始的意思,如 “循环往复”“环环相扣” 等词语,体现了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或顺序不断重复、延续的状态。因为环环相扣的圆环引申出环节的意思,互相关联的事物中的一个。
“照”,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金文中的字形也不统一。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字形左上是一个火把的样子;左下是“攴”,表示手持的意思;右边是“召”,表示召集的意思;这个字形表达的是用火把给聚集过来的人照亮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左边的字形发生了变化,左上变成了“日”,左下变成了“火”,都表示的是光亮的意思,右边的“召”保持不变;就形成了“?”字,意思不变。到了隶书的时候,左下边的“火”,移到了整个字的下方,变成了“灬”,从而形成了现代的“照”字。由此可见,其本义是照耀、照射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照),明也。”同期也产生一些异体字“昭”、“炤”,最初都是“照”的意思。因为白天的光照源于太阳,所以其有了日光的意思。杜甫《秋野》:“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由于照耀就会产生影像,故此引申为映照、反射出影像的意思。王维《游春曲二首》:“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由于映照产生的影像与原物是有因循关系的,故此又引申为明白、察知的意思。潘岳《夏侯常侍诛》:“心照神交,惟我与子。”后来又因为影像是源于光线照在原物上,以原物为基础的,故此引申出按照、依循的意思;表达的是按原样或某种标准做的意思。到了现代,又有了拍摄的意思。我们常说的“照相”,由此衍生出图像、照片的意思。因为很多凭证都要有图像,故此,引申出凭证的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执照”。
“晦魄环照”讲的是夜间那高悬于苍穹之上的明月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从残缺逐渐变得圆满,继而又从圆满慢慢转为残缺,如此这般,循环不息地将银辉洒向那漆黑的夜空。“魄”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魂魄之意,而是特指那充盈着明亮光芒的满月形态。前文已经讲过,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阴历每月初始见和月亮由圆变缺时的月光叫魄,这里代指的便是圆月的意思。这恰好与“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的是月亮远去的两种变化,环照就表示月亮由朔、望、晦完成一个回环,周而复始,没有穷尽照耀着大地的意思。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写的是北斗七星静静地卦在天际,照亮了北方的夜空;其斗柄按照季节的更替,保持着不断地不断旋转变化。而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从最初那一弯纤细如钩的月牙儿,到逐渐丰盈成一轮皎洁如玉盘般的满月,再慢慢地收敛光芒,重新变回那弯弯的镰刀的形状,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