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琴”讲的是嵇康抚琴的故事。嵇康精通音乐,善弹琴赋诗,着过《琴赋》,善弹奏《广陵散》,相传是一位异士传授给他的。竹林七仙看不惯司马氏的所做所为,常常借酒醉讥讽司马昭,终于把司马昭惹恼了,要杀嵇康。嵇康面不更色,只要求再弹奏一次《广陵散》,三千太学生上书要求学习这首名曲,遭到朝廷拒绝。嵇康轻抚瑶琴,最后弹了一遍《广陵散》,叹息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求学奏此曲,可我没有传授给他。我死之后,此曲绝矣”!后来有人盗了东汉蔡邕的墓,据说从中发现了《广陵散》的曲谱,但一经演奏起来浑然不似绝响之曲,属伪谱无疑。
“阮”,形声字,最早见于秦朝说文小篆。其字形左边的 “阜”(阝)表意,其形体像一道道山坡,表示关隘在山区;右边的 “元” 表声,原本作首解,有居高在上意,关隘多设在山的高处。《说文解字》:“阮,代郡五阮关也。从阜(fù),元声。”按,亦曰五原关。同时还是殷商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后为周文王所灭。《字汇》:“阮,国名。今陕西平凉府泾州是也。”阮也是中国的姓氏之一。这也是一种古老乐器“阮咸”的简称,是古琵琶的一种。阮有四弦有柱,现也有三弦的阮,形似月琴。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
本文的“阮”引出的是本文的第四个人物,也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喜读书,无意于仕途,晋时被迫为官,曾任从事 中郎、封关内侯,迁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他喜怒不形于色,以纵酒自全。放浪形骸,不 拘礼法。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得意时忽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他的啸声清越悠长,富有感染力,常常被用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和对世事的态度等。
“啸”,其繁体字有“啸”或“嘨”,形声字,始见于篆文。篆文字形从口、肃声;从口,指嘴巴成撮口的样子;肃(箫的简写)声,表示音读,又兼有拟声的功能,指气流经由口腔阻碍后,发出清脆悠长的声音;其本义为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后来有人的长啸引申出鸟兽等的长声鸣叫。范仲淹《岳阳楼记》:“虎啸猿啼。”在古代,“啸”也引申出呼召,号召的意思,这种用法现代用的不太多而已。《匡缪正俗》:“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
“阮啸”是阮籍长啸的故事。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向一道士学习人生和宇宙的启示。但是道人一直打坐,沉默不语,无论阮籍怎样软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无奈之下,只好尝试通过 “啸” 来与真人交流。他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啸声,试图以此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而真人听到阮籍的啸声后,似乎有了反应,这让阮籍感到十分惊喜,也激发了他对 “啸” 的兴趣和钻研。通过真人的引导和自身的感悟,阮籍逐渐领悟到了 “啸” 的真谛,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自然、宇宙相融合,使自己的啸声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嵇琴阮啸”讲的是竹林七其中的两位——嵇康和阮籍。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能也抒发情怀,也为社会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所讲述的乃是古代四位名人的事迹。其中,吕布擅长射箭,技艺精湛;宜僚善于弄丸,身手敏捷。而嵇康则以其高超的琴艺闻名于世,他弹奏出的乐曲如行云流水般美妙动听;阮籍则以长啸着称,那悠长而豪迈的啸声仿佛能穿透云霄。
他们和接下来要说的“恬笔伦纸,钧巧任钓”这四位古人同样各具特色,凭借着各自的智慧与技能,或是解决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难题和纠纷,或是通过艺术才华展现人类情感之美,或是依靠科技创新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探索未知领域,同时也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和灿烂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