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愿”,也出现在战国时期。其字形行上面为“原”,在表音的同时也表意,意思和上面一样;下面为“心”,更体现了该字与心理活动相关;其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说文解字》:“愿,谨也。从心原声。”在此也摘录《说文解字注》中的注解:“大头也”,注:本义如此,故从页,今则本义废矣。 “谨也”,注:《尚书?咎繇谟》曰:“愿而恭。”在古汉语中,其本义只有恭谨一个意思。故此,其本义为谨慎、老实的意思。但后来古文中所应用的多是意愿、愿望的意思。《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后来,也发展为祈求、请求的意思,如向神灵或他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请求。像 “愿上帝保佑”“愿大人成全” 等,都是怀着一种虔诚或恳切的心情希望得到某种帮助或实现某种事情。
“凉”(liáng,liàng),其本作为“凉”,形声字,最早出现于小篆。在小篆字形中从水(“氵”,不同于代表冰的仌,也就是后世的“冫”),京声;水” 表示与水有关,“京” 表示读音,同时 “京” 字有高的意思,高处可能给人清凉之感,可能也有一定的表意作用。《说文解字》:“凉,薄也。从水,京声。”段玉裁注:“许云薄也,盖‘薄’下夺一‘酒’字,以水和酒,故为薄酒....”引申为凡薄之称。《左传》:“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由于“凉”的左部件水字旁“氵”在连笔书写时易讹做冰字旁“冫”遂而产生了异体字“凉”。宋代《玉篇》:“凉,俗凉字。”《玉篇.水部》:“凉,薄寒。”故此,由其本义引申为温度低、微冷的意思;用作动词时,有使凉、冷却的意思,读作liàng。《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后来,由温度低引申为冷清、凄凉、荒凉的意思,常用来形容环境、氛围或人的心境。《金史》:“咸平卿故乡,地凉事少,老者所宜。”还可以表示人的心情灰心、失望。如 “心凉了半截”,表示在听到或遇到某件事情后,内心突然感到失望、沮丧,就像被冷水浇了一样,情绪低落。:在古代文献中,“凉” 还有辅佐的意思,不过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诗. 大雅.大明》:“凉彼武王。”毛传:“凉,佐也。”
“执热愿凉”讲的是当我们手持炽热之物时,那种灼烧感会迅速传遍手掌,令人难以忍受。此时,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升起对凉爽的渴求,期盼着能够有一丝凉意来减轻这份炙热带来的不适与痛楚。
本句出自《诗经?大雅?桑柔》: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承受艰难困苦时,自然地希望能有办法摆脱困境、获得清凉和解脱的心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始终在承受着种种艰难困苦,而每当身处这样的境地时,自然而然就会萌生出寻求救助和解脱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能找到一股清泉般的力量,冲去身上的疲惫与烦恼;期待能遇见一片绿荫似的庇护所,让自己得以放松与休息。
“骸垢想浴,执热愿凉”常被用来比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境时,会自然而然地寻求解决办法或追求能让自己摆脱困境、获得舒适的途径,是用具体的生活现象来揭示人类普遍的心理。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解脱,从而争取处于更好的环境之中。
就像文中讲的一样:当我们的身躯被尘垢所沾染时,那种源自本能的渴望沐浴清洁的冲动。这种对于身体洁净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物理层面,更在许多与修身养性紧密相连的情境里得到了升华和延伸。而在遭遇逆境时那份急切想要改变现状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安宁与舒适的不懈追求。同时,人们在梦晨的时候,要找到一种途径,犹如沐浴之于身体般,去涤荡那些玷污心灵的杂质,从而实现内在的净化与复苏,重新回归到那份原本的纯净和清明;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灰心丧气,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走出阴霾,迎接光明。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