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辱近耻”的意思就很明确了,意思是面临遭受耻辱,接近蒙羞的状态。这里的辱或耻是一种状态,可能不是自身品质或能力不行造成,很大程度来源于外部恶意的或是位极人臣而“亢龙有悔”造成的。那么,面临这种状态应该怎样处理呢?是奋力反抗,还是低头接受呢?下面一句便给出了答案——“林皋幸即”。
“林”,很好理解,会意字,在甲骨文时就已经出现了。在甲骨文中就是有两个“木”字组成“林”以两个“木”并列在一起,表示成片的树木。《说文解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除了表示树木丛生的本义外,还可以引申为众多的样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后来也引申出众多纷繁的意思。《庄子·天运》:“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
“皋”,形声字,从白从夲(tāo),该字出现的比较晚,出现在篆书时期。但对于其字本义有很多的说法。关于 “皋” 字的本义,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 “皋” 的本义是水边的高地、岸,如《诗经?小雅?鹤鸣》中 “鹤鸣于九皋”,这里的 “皋” 指的就是沼泽中的高地。 另一种说法认为 “皋” 字从夲从白,白表示日未出时初生的微光,圹野得日光最早,所以 “皋” 的本义是泽边地 ,即湖边的地得日光最早的地方,泛指岸边、水旁陆地。
“皋” 与 “高” 读音相近,且水边的高地本身就有高的意思,所以 “皋” 字常通 “高”,表示高的、高大等义,如 “皋门” 指王宫的外门,因门比较高大而得名。,“皋” 通 “嗥”,在这里读 háo ,有号叫、呼告的意思。如《周礼?春官》中 “来瞽令皋舞”,这里的 “皋” 就是呼告的意思。
“林皋”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退归林皋,指的是退隐山林,隐迹江湖的意思。
“幸”,“幸”字有两个来源。一支是由“夭”和“屰(nì)”两个字形组成的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古字写作“??”读xìng。“夭”指半途“夭折”,就是过早去世的意思;“屰”就是“逆”字本字。“屰”有相反的意思;两形合一,表示与“早死”相反,也就是免去早死的灾祸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这“夭”指头部弯曲,表示不直,“屰”表示相反,两形相合,表示反屈为直就是很侥幸的事的意思。无论是把死的不幸倒过来,起死回生,还是矫曲为直,都是是大吉大幸的事。所以,幸的本义是免去灾祸的意思。后来其字形变成了“?”,又演变成现代的“幸”字,其字义也发生了转变,由其本义引申出幸运、侥幸的意思;也有偏爱、宠幸的意思。这种免去灾祸的“幸” 还引申出福气、福分的意思。这些都是源自于“吉而免凶”的本义引申而来。
“即”,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其甲骨文的字形中,左边是一只盛食物的高脚器皿,右边是一个站立或跽坐的人,此人正面对着食器,准备吃东西,其造字本义就是准备就餐。《说文解字》:“即,即食也。从皀,卪(jié)声。”其本义是靠近、走近、接近的意思。《史记·吴王濞列传》:“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接近也就是快要到达了,所以又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到达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在古文中由这个意义还引申出了表示迎合、附合的意思。《韩非子·孤愤》中所说的:“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在发展过程中,又从其本义引申出作为副词的当下、目前、立刻等意思。
说到“即”,这里还要提一个字“即”。两个字字形相近,但字义却是不同的,“即”表示当下或是马上要发生的事情,而“既”呢?“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坐在食器(簋)前扭头的样子,表示吃饱了。本意即吃完饭,后来引申为尽、完的意思。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表示的已经发生的事情。
“林皋幸即”其字面意思就是退隐山林,潜踪江湖,转危为安的幸运也即将到来,人们可以享受幸福而又自由自在的生活。
“殆辱近耻,林皋幸即”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意思简单明了,但简单的意思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合上一章的两句“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更能体现出其中的道理。对于那些具备高尚品德且才华横溢之人而言,他们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然而,当他们的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之时,往往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他人的嫉妒之心如同毒蛇一般悄然蔓延,自己的自大之心、骄傲之心也可能会出现,侵蚀着他们前进的步伐。“讥诫”之声不绝于耳,来自各方的批评与指责犹如潮水般涌来,让人应接不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