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里,“色”字单用时,常见的词义有两类。一类是指脸色、神情,与许慎的释义相同。《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另一类则是指色彩。《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这里的“色”也指颜色。由于事物的不同颜色形成各种景象,又引申为景色意思。物体的折射同波长的可见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颜色通常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又引申为“品类”“种类”等意思。古代乐坊的乐工的分类,以“色”为名称,吴自牧《梦粱录·朱妓》:“散乐传教坊十部,唯以杂剧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罄色、笙色、龙笛色、头管色、舞旋色、杂剧色、参军色。”这种“色”义仍保留在现代汉语指戏剧表演的“角色”一词里。
由于人的脸色与容貌密切相关,“色” 字逐渐引申出美貌、特别是女性的美貌之意。古代女子常在脸上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更美丽动人。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因此,“色”又指美貌女子。白居易在《长恨歌》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诗句。美貌女子自然受到男子青睐,讨得男人的欢心。因此,“色”字又引申出情欲的意思。
“色”又用作佛学的专用名词。佛教把有形质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称之为“色”,把精神领域的称之为“心”。这种“色”虽具有佛教教义的特定含义,但它与前面所讲述的“色”的意义也有间接的联系,因为一切有形物质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都有颜色。
“鉴貌辨色”表面意思是通过鉴别容貌来辨别人的心情。这也有失偏颇。这里的貌不仅指的是人的面貌,更指的是自然界动物与自然的面貌,而色呢?指的是所有事物内部变化在外表上的体现,这种色是非常难以确认的,所以要用心观察才能分辨的出来。所以,鉴貌辨色是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来辨别事物在内部发生的变化,
这两句综合下来讲的是通过聆听声音、和观察事物的外边,来探究万事万物的比那话的规律和道理,来探究事物的内部变化。两句话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在于,我们可以借助倾听声音以及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去深入探寻世间万事万物演变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进一步剖析事物内在发生的各种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整个社会层面,它更多地还体现在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度探究之中。毫不夸张地说,拥有这样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乃是每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必备技能之一。只有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从微观角度去剖析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还是站在宏观视角审视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这种能力都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陪孩子共读千字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