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对阅读感兴趣,不要总是说等有了大块时间再好好读书,而是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在上下班的通勤路上、午休时间等,带上一本轻便的书或者用手机阅读电子书,哪怕每天只读十几页,长期积累下来也能读完很多好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把阅读这个兴趣爱好持续下去,避免拖延让阅读计划搁浅。
同样,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不要觉得自己文笔不够好、没有好的故事就不开始写,先从每天写几百字的日记或者短文开始,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有趣的经历,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随着写作能力的提升再尝试创作更复杂的文章、故事等,通过这种从小处着手的方式,克服在写作兴趣培养上的拖延,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以真正发展起来。
六、借助外部力量克服拖延、提高行动力
寻求他人监督与支持
告诉身边亲近且靠谱的家人、朋友或同事自己正在努力克服拖延,希望得到他们的监督和支持。比如和朋友约定,每天互相汇报各自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自己出现拖延,朋友要及时提醒并给予一定的“惩罚”,像请对方喝一杯咖啡之类的,通过这种带有一定趣味性又有实际约束的方式,借助他人的力量来督促自己保持行动力。
在学习上,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忙监督,例如向老师承诺在某个时间节点前一定完成某项作业或学习任务,如果没完成,主动接受老师额外安排的学习任务作为惩罚,利用对老师权威的敬畏和不想增加额外负担的心理,促使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克服拖延。
在工作中,和领导沟通自己的工作计划以及克服拖延的决心,领导可以定期检查工作进度,这种来自上级的监督会让自己更有压力和动力去积极行动,确保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
参加专业的拖延治疗或辅导课程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专门针对拖延问题的治疗课程或辅导项目,它们通常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时间管理专家等授课。在这些课程中,会通过深入的心理分析、个性化的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参与者找出自己拖延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持续跟踪指导。
例如,一些拖延治疗课程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学员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容易导致拖延的场景,改变行为方式。还有的辅导课程会着重进行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方面的训练,教授学员如何精准评估时间、科学分解任务等实用技巧,同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监督的团体环境,大家一起分享克服拖延的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
利用科技工具辅助克服拖延
有很多手机应用和电脑软件可以在克服拖延、提高行动力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一些时间管理类的APP,它们可以帮助用户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设置任务提醒功能,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对任务进行排序,并且能够统计用户在各个任务上花费的时间,通过直观的数据呈现让用户清楚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便于发现拖延的环节,及时调整行动计划。
专注类的软件也很实用,像可以限制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使用特定的应用程序,防止被其他娱乐、社交软件干扰,帮助用户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还有习惯养成类的APP,用户可以在上面设定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如按时起床、每天阅读等,通过打卡记录、连续打卡奖励等机制,激励自己坚持下去,逐步克服拖延习惯,养成积极行动的好习惯。
另外,一些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除了记录运动健康数据外,也可以设置提醒功能,提醒用户按时完成任务、开展活动等,通过适时的震动或提示音提醒,让用户时刻保持对任务的关注,避免拖延。
七、克服拖延过程中的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
过度自责误区
很多人在拖延后会陷入过度自责的情绪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总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这种消极的自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进一步影响行动力。当出现拖延情况后,要学会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认识到拖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现象,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关键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分析原因,思考下次如何避免,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自己。
例如,本来计划今天写完一篇文章却拖延了,不要马上就想“我真是太没用了,永远都做不好这件事”,而是可以分析是因为被手机干扰了,还是任务难度太大导致自己有畏难情绪等原因造成的拖延,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下次写文章时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者先把文章大纲细化降低难度,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改变行为,而不是沉浸在自责中无法自拔。
急于求成误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