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娥的暴怒,范大人一点也没怂,他回道:“当年先帝修这玩意儿几乎把整个国家都给榨干了,说白了,它的存在本就不得民心更不顺天意,如今它被烧毁了,谁能说这不是天意呢?如果太后你坚持要重修此宫,不但老百姓承担不起这种负担,恐怕老天爷还会因此而再降责罚。”
眼见范雍这次勇于充当先锋且与刘娥杀得难解难分,两位宰相王曾和吕夷简这时候赶忙跳出来为范雍摇旗呐喊。吕夷简甚至像当初寇准那样把《洪范》给搬了出来以吓唬刘娥切不可对老天爷的这次警示置若罔闻,吕夷简这意思就是你刘娥如果不怕天打雷劈那你就下令重修玉清昭应宫吧!
刘娥这天可以说是被这帮宰辅大臣给群殴了,而且是被打得鼻青脸肿,可她再怎么不甘心和愤怒也只能在这层层阻力之下放弃重修玉清昭应宫的念头。
在此舆论汹汹之际,一个只有二十一岁的年轻官员所呈上的一道奏疏把舆情给推向了高潮。此人名叫苏舜钦,此时的官职是主管太庙祭祀事务的太庙斋郎,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太宗朝时期的参知政事苏易简的孙子。
苏舜钦在奏疏里首先将此次的雨灾和洪涝以及玉清昭应宫的火灾归咎于朝廷的用人失当和赏罚不公,其矛头直指两府的这帮朝廷大员。同时,他也将赵祯的大赦天下令贬得一无是处,直言这样做反而是让犯罪之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反而是更加不合天意,赵祯真正应该做的是清理冤狱而非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大赦。此外,他认为赵祯还应该裁减膳食,然后回屋里好好反省一下,最好再下个罪己诏,好好说一下最近都干了什么不该干的事。
最后,苏舜钦把刘娥也一同给拉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很遗憾,上面这些事我一件也没看到陛下你去做。更遗憾的是,我听说有人正在忙活着如何重修玉清昭应宫。陛下你实在是应该派人去街上打听打听,老百姓听到这个风声后现在都无不骇然,当前的这场水灾本就已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了,如果这时候还要重修玉清昭应宫,那我们大宋可能就真的要国将不国了!”
苏舜钦的这道奏疏堪称一个狂妄至极,你一个小小的太庙斋郎竟然把当今太后、皇上和一群宰相和枢密都给骂了个遍,这不是存心不想活了吗?可是,这就是宋朝官员的风格和福利——言者无罪。你们顶多贬我的官,但却不能杀了我以泄私愤。
不过,女人做事有时候向来不按套路出牌。当初韩信不是仗着自己有“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特权而大摇大摆地把脑袋伸到了吕雉的面前吗?可结果呢?他却被一群女人蒙住双眼然后吊起来用竹竿子给捅死了。
别误会,刘娥可没有想着要杀苏舜钦,她虽然也愤怒,但她转而把苏舜钦的这道奏疏视为自己拿去“杀人”的一把利器:你苏舜钦不是说我不该想着重修玉清昭应宫吗?那好,我现在已经决定不修了,至于你说皇上的事,我管不着,可你有一个地方说得实在是太好了。你说朝廷用人失当是吧?你说这是导致如今灾祸不断的理由是吧?好了,我马上就给你一个交代!
刘娥想“杀人”,而那个人也很配合地主动把脖子伸到了她的面前。按照常例,国家发生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作为宰相尤其是首相的王曾应该主动上书辞职以答天谴,在他之前的很多前辈都是这样做的,然后皇帝降下恩典“不许辞职”,这么一个来回之后这个过场也就此走完,然后各自该干嘛就干嘛。然而,刘娥这一回却一反常例:什么?宰相王曾说他要引咎请辞?好吧!我就成全他吧!
王曾的请辞奏疏刚递上去,一道由刘娥授意的罢官制随即降下: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平章事王曾被罢为吏部尚书兼知青州。得到这份诏命之后,王曾当即一脸懵圈:我就客气了一下,没想到这个老女人竟然还当真了!
在王曾木讷的眼神之下,现在还是次相但很快就是首相的吕夷简面露一丝的难过,他满含同情地拍了拍对自己有着举荐之恩的老宰相:你老安心去青州做知州吧!太后这个老女人就交给我来对付!
当然,刘娥也不会忘记追责。玉清昭应宫被焚毁肯定得找出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放的火?或者是谁的过失引发了这场大火?经过查实,最后的责任人被揪了出来,此人正是玉清昭应宫的知宫李知损。当晚,他和他的几个徒弟在宫里聚饮且人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于是这才撞倒了火烛却浑然不知,等到大火烧起来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诡异的是,这个李知损最后不但没有被砍头,反而仅仅只是落了一个被发配到陈州编管的处罚。刘娥将最大的怒火发泄在了守卫玉清昭应宫的一众禁军守卫身上,他认为这些守卫没能及时发现火情并展开灭火工作实属失职和渎职,盛怒之下她放言要把这些倒霉的大头兵统统给砍了。眼见杀戮将起,御史中丞王曙联合一众言官以及其他一些官员集体劝谏刘娥切莫大开杀戒,他们说这场火灾是上天降下的天灾,宋朝本就是因为失德才导致了这场大火的发生,如果此时再大造杀孽肯定会让上天更加愤怒,搞不好宋朝还会遭受更大的天谴。被群臣这么一番“恐吓”之后,刘娥也就怂了,他被迫收回成命转而对这些守卫从轻发落。
谁不怕天谴?更何况此时的刘娥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北宋帝国兴亡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