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深入地探究和学习写作技巧时,特别关注到其中的“热”与“冷”这一独特概念。他深刻认识到,一篇优秀文章从构思到落笔成文的整个流程实际上是“热”与“冷”、“张”与“弛”相互交融且和谐共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结合体现了一种精妙而又辩证的统一性。
在文学创作的漫漫长路中,那种高度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的紧张劳作以及如火焰般炽热的情感抒发或许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正如作家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攀登高山之时,心中那份浓烈的情感便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充盈于整座山峦之间;而当他们凝视辽阔大海之际,脑海里的思绪更是如浪花飞溅,源源不断地溢出海面之外。诗人们同样如此,他们的想象力好似脱缰野马般肆意驰骋,思绪连绵不绝,以至于夜晚都难以入眠。这些创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那种忘却吃饭睡觉、日夜不停歇的专注状态,还有他们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挥笔疾书,并非只是简单地用墨汁来书写文字,更像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骨肉铸就篇章,所有这些都是广为人知的创作场景。据众多研究者详细介绍,伟大的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在精心撰写其不朽巨着之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不已的投入与专注。他仿佛能够超脱于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圈子之外,全身心地融入到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之中,进而化身为其中的每一个角色。他对写作的那份狂热之情足以战胜所有艰难险阻,就好似长期被科学家身份压抑着的艺术家灵魂终于挣脱束缚,得以尽情释放和展现自我。
为了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巴尔扎克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起身,然后一头扎进创作的海洋中,一坐下便是长达十二个小时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将自己紧紧封闭在家中,整整两个月未曾踏出家门一步。由于长时间沉浸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他甚至逐渐失去了对外界事物应有的认知和了解,以至于连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都变得陌生起来。然而,正是这份沉醉和痴迷让他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挖掘出无尽的灵感,并将它们完美地呈现在作品之中。如此这般物我合一、如痴如醉的状态,难道还不能称之为炽热吗?
无独有偶,俄国着名作家冈察洛夫在创作经典之作《奥勃洛摩夫》时,其思维活跃度同样令人咋舌。据他本人所述,那段时光里,他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生机勃勃、精神焕发的绝佳状态之下,手中的笔似乎永远也跟不上脑海中汹涌澎湃的思绪。他就这样持续不断地奋笔疾书,一直写到思维再次遭遇瓶颈为止。这种生气勃勃、激情四溢且精神抖擞的创作“突发”状态,无疑也是极度热烈的表现啊!
再看看我国杰出诗人郭沫若先生吧,当他文思泉涌、诗意大发之际,更是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喷涌”之态。据说他在写诗时常常会感到周身发冷,牙关不由自主地颤抖打颤,但即便如此,那奔涌而出的诗句却依然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滔滔不绝。试问,这样一种热情似火、灵感澎湃的状态,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震撼呢?然而,即便是处于这般情境之下,他们的思绪依旧极为清晰明了且精准无误。在其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根本性的主题犹如灯塔一般,引领着他们不断向前迈进。不仅如此,他们更是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能力——能够运用精妙绝伦的语言来生动地勾勒出那些形象,并将自身所蕴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递给他人。也正因如此,这一过程既是冷静理性的,宛如冰天雪地中的寒梅,傲雪凌霜;又充满热情似火的元素,恰似夏日骄阳下绽放的花朵,绚烂夺目。可以说,这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交融渗透而形成的完美结合体,是冷热两种特质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绝妙体现。
“张”与“弛”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奇妙。当我们长时间地苦思冥想却始终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在写作途中遭遇阻碍,感觉文思枯竭再也难以继续书写之时,如果此时能够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换一换脑筋,尝试着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那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可以选择出门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找亲朋好友聊聊天,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舒缓内心的压力;还可以阅读报纸杂志,翻阅各类书籍,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又或者去参与体育运动,如打打篮球、羽毛球等,通过挥洒汗水来释放紧张情绪;甚至可以观看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沉浸于艺术的魅力之中。
在许多情况下,那些精妙绝伦的思想、奇思妙想的念头、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及恰到好处的词语,往往都是在这样一种看似不经意间的“放松”和“冷却”状态下,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突然涌现出来的。就像古希腊时期着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那样,有一次他正在沐浴的时候,突然间灵光一闪有所顿悟,兴奋得连衣服都顾不上穿便冲到大街上手舞足蹈地高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原来,正是在这次入浴的过程当中,阿基米德偶然间洞察到了物体“比重”的奥秘所在,而这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的起源。近代被誉为“力学之父”的艾萨克·牛顿,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奇妙的时刻。那一天,他如往常一样漫步于庭院之中,不经意间看到一颗熟透的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下。就在这一刹那,仿佛一道闪电划过脑海,牛顿突然有所领悟,从而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