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牛顿的这一重大发现并非源自于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的埋头钻研,亦非出自书斋内苦心孤诣地皓首穷经,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次看似平常的偶然所见。无独有偶,写作活动与这一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多时候,那些珍贵无比的“机遇”或者令人拍案叫绝的“灵感”,往往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人们处于身心相对放松的状态之时。
然而,这里所说的“放松”并不意味着意识活动就此停滞不前,或是思维陷入一片混沌。相反,此时的意识活动相较于紧张忙碌时显得更为平缓、深沉且宁静,但绝非完全停止运作。当它接收到来自外界的某一种特定“信息”刺激时,就如同被点燃的火种一般,瞬间熊熊燃烧、炽热沸腾起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便在于此。鲁迅先生曾经言道:“当写作遭遇瓶颈时切勿强行书写。”这句话其实也包含了这种“放松”的要旨所在。毕竟,如果硬是逼迫自己写出一些东西来,那么连我们自身都会对这些成果感到不喜和不满。这里所说的“放松”存在两种情形,其一便是如前所述,以轻松的心态等待灵感与契机的降临;而另一种“放松”则体现在实际动笔行文之时,同样需要保持松弛的状态。如此一来,我们方能让思绪自由流淌,文思泉涌,创作出令人满意且独具魅力的作品。写作时的最佳“思维势态”确实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热烈,但这里所说的“紧张”绝非是那种因过度拘束而导致的紧张情绪;同样地,所谓的“热烈”也绝非像人发高烧般失去理智的狂热状态。在进行创作时,我们应该拥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广阔天地间、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之感,同时还要体会到沉浸其中、自我陶醉且能自得其乐的趣味。
若是头脑发热、思绪混乱不堪,肌肉紧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一般,那么恐怕难以写出任何能够展现出舒展与奔放姿态的优秀作品来。许多知名的大作家们对此都心知肚明,并一直非常重视这个要点。例如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就曾明确表示:“所有称得上出色的作品,如果想要真正写得出彩,那它们必然是源自作者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宛如一首动听的歌曲直接从作者的灵魂之中吟唱而出。”契诃夫曾经表示:“当我撰写小说时,感觉就如同新闻记者在记录一场火灾的消息一般,随心所欲地书写着,心思全然不在这上面,既未曾顾及读者的感受,亦未考虑自身的情况。”无独有偶,中国当代着名作家王蒙也曾谈及他所创作的《海的梦》这部作品,并坦言道:“在创作此作时,我的心境可谓空前放松,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紧接着,他进一步阐述道:“目前,我仍处于不断摸索和尝试的阶段,试图探寻如何能够将小说撰写得更为出色一些。而通过初步实践所获得的感悟则是,应当让自己的状态再度放松些许。无论是辛勤劳作、体育运动还是优美的舞蹈表演,唯有保持松弛的状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反之,如果紧紧握住拳头,瞪大双眼,通常只会呈现出一种‘外强中干’的模样。”显然,这样的“心得体会”与创作的客观规律高度相符,因为写作本身便是“紧张”与“松弛”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统一。
喜欢我的学生生活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我的学生生活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