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仅仅局限于讨论戏剧和小说,而是从更广泛、更广义的角度来探讨"文章写作",那么我个人认为,结构布局的任务应该是寻找一种最优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思想感情。这种思维传递的"形式"应当成为连接主题与材料、论点与论证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应成为促进读者与作者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说,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都需要认真构思和策划。例如,应该先写什么内容,再写什么内容;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怎样处理各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问题;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伏笔和照应,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积蓄情感或情节的力量,最终点明主题。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和妥善处理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布局,才能让文章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吸引力。
五明认为,结构布局是一门极其复杂、艰难的学问,尤其是对于中长篇论着和文学创作来说更为如此。许多作家都深刻感受到"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挑战。着名文学家歌德曾感慨道:“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耗费多少心血,才能让一个宏大的整体得以完美呈现!而又需要拥有何等卓越的才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将这个整体展现出来!倘若在整体规划上出现失误,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更糟糕的是,在大型作品中,如果对材料的某些细节把握不准确,整个作品也会因此存在瑕疵,无法避免受到批评。”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思量和周密考虑参与主要任务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安排和进程,人物的作用,还要留神地检查和批评有关真实不真实、欠缺或过份等等的问题。总而言之——像喝干海水一样困难”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柳青在回答”你每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时,也同样认为:“最因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对于较多“层次”的结构布局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它需要作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狄德罗指出,人们可以用同一主题和同样的人物订出无数的布局。有美超的想象力,考查事物发生的顺序和联系,不怕艰难的场幕,也不怕工作费时,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间。看明白哪些东西应该放在后面,认是能感动人的场面。这就是人们据以布局的才能。
除想象能力,办识能力外,特别是分析能力上综合能力,是结构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才能”。
五明写道,安排文章结构的一些“原则”和“要求”
文章结构的一些“原则
第一,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文章是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不管多么曲折复杂、变化多端,实际上它仍然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的。你对这种“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即事物的内部“条理性”认识得越清楚;越透彻;你反映起来也就越清晰,越有层次。正因为如此,老作家孙梨曾这样认为: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模,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
把结构布局和事物本身“行在的规模”、““进行的规律”联系起来予以考察,这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经验总结!
拿一件事情”来说吧。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了,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是事情的终了,也就是“结局”。这实际上就成了一切记叙性文章“情节“开展的客观依据,即“进行的规律”了。如果前面再加以追溯添个“序幕”,后面再加以延伸增个“尾声”的话,那就自然地形成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一个较为完备的情节“结构形态”
即使作者不完全按此“顺序”写作,或“结尾”提前,或“高潮”先说,或“拦腰谈起”,但这始终还是“局部”的调动,并未曾改变事情“存在的规模”,只是较“艺术”地反映生活罢了。
再拿一个“问题”来说吧。它总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外部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所谓“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就大致反映一切论说性文章析事达理的逻辑顺序。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解剖矛盾的各个侧面,揭示矛盾的内在本质。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问题好劈木材,可贵的是它能“破”开木头内部的“纹理”(要顺着木柴“纹路”下斧)。也就是说,它要把“问题”掰开、说透,说到“点子上,,说到“根本”上。这样,“提出问题”——“加以综合”并“解决问题”,就成了议论、说理性文章通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很显然,这种结构形式也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