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1958 年的苏州轴承厂
苏轴股份的故事,要从 1958 年的苏州轴承厂讲起。在那个百废待兴、工业发展亟需自力更生的年代,苏州轴承厂应运而生,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扎根于苏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开启了在滚针轴承行业的探索征程。
建厂初期,苏州轴承厂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匮乏、设备简陋,一切都需要从头摸索。但凭借着老一辈轴承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不断尝试、改进工艺,逐渐掌握了滚针轴承的基本制造技术 ,生产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苏州轴承厂积累下了宝贵的制造经验,也在滚针轴承领域初步站稳脚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 60 年代初,苏州轴承厂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支滚针,改写了我国滚针依赖进口的历史,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标志着苏州轴承厂在技术研发上的卓越能力,也让其在国内滚针轴承行业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引领者。紧接着,70 年代末,苏州轴承厂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滚针轴承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地位,为整个滚针轴承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发展:六十年的砥砺前行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苏轴股份(彼时的苏州轴承厂)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道路上持续奋进,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关键节点与行业突破
80 年代,苏轴股份注册了 “中华” 商标,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不仅是品牌意识的觉醒,更标志着苏轴股份开始以品牌为依托,拓展市场,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不断创新的技术,“中华” 牌轴承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了高品质轴承的代名词。
进入 21 世纪,苏轴股份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003 年,老厂整体改制并搬迁至高新区鹿山路,新的厂区、新的设备,为苏轴股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制后的苏轴股份,体制更加灵活,管理更加科学,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 年,苏轴股份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对其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高度认可,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后,苏轴股份始终保持着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和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滚针轴承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业务拓展与市场布局
在业务拓展方面,苏轴股份从最初专注于汽车领域,逐步向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进军。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精度、高性能的轴承需求日益增长。苏轴股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开发出适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滚针轴承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等特点,能够满足工业自动化设备在高速运转、精密定位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迅速在工业自动化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机器人领域,苏轴股份针对机器人关节对轴承的特殊需求,研发出了一系列高精度、低摩擦、高刚性的滚针轴承产品。这些产品能够有效提高机器人关节的运动精度和灵活性,降低能耗,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目前,苏轴股份的滚针轴承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与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航空航天领域对轴承的性能和质量要求极高,苏轴股份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性能滚针轴承产品。2023 年,公司通过了 AS9100 航空航天体系认证,标志着苏轴股份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达到了航空航天行业的国际标准,具备了为航空航天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目前,苏轴股份的航空航天领域业务已经开始大批量供货,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研发创新与技术升级
苏轴股份深知,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公司始终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不断完善自主研发体系。公司拥有一支由资深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们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
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苏轴股份共拥有专利 56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46 项。这些专利成果涵盖了轴承设计、制造工艺、材料应用等多个方面,为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公司还积极参与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主持编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 11 项,参与编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 18 项。通过参与标准制定,苏轴股份不仅提升了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为整个滚针轴承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