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溯源:应水危机而生
2007 年,太湖蓝藻暴发,如同一场生态灾难,席卷而来。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蓝藻提前爆发,迅速蔓延,无锡市民家中的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无法饮用。一时间,多家超市的饮用水被抢购一空,整个城市陷入了水危机之中,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这次蓝藻暴发事件,不仅是对太湖生态环境的一次沉重打击,也给周边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面对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饮用水危机,德林海创始人胡明明挺身而出,运用自主研发的 “藻水分离集成技术”,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 “打捞上岸、藻水分离” 技术路线。这一技术路线的提出,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解决蓝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此基础上,2009 年,德林海正式成立,从此踏上了蓝藻治理的征程。公司以解决水危机为使命,致力于为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蓝藻治理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开启了在蓝藻治理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成长之路:技术奠基与业务拓展
(一)核心技术突破
自成立以来,德林海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蓝藻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创新上不断深耕。公司自主研发的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通过两级串联的气浮分离池连续工作,能够逐级利用水中产生的大量微细气泡与高密度蓝藻颗粒相互接触粘附并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从而高效实现藻水分离 ,大大提高了藻水分离的效率和质量。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可以根据水位变化和蓝藻聚集厚度调节抽吸装置,适应不同水位高度,实现高效抽吸水面表层不同浓度的藻浆,解决了在不同水域条件下蓝藻打捞的难题。蓝藻囊团破壁技术则利用强烈的液力剪切和湍流,使得高浓度蓝藻悬浮液中的蓝藻细胞群不断被粉碎分散,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便利。
2016 年,是德林海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基于近 10 年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实践经验,德林海提出了 “加压灭活、原位控藻” 的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静水压力下蓝藻囊团和气囊结构变化,致使蓝藻失去上浮能力,生理功能失活,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蓝藻大规模暴发。这一技术路线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德林海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分析和总结得出的成果。它的出现,不仅完善了德林海的蓝藻治理技术体系,更标志着公司在蓝藻治理领域从单纯的应急处置向预防和控制的全面升级,为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德林海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设计及技术装备集成应用技术体系,为其业务的拓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业务版图扩张
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德林海在蓝藻治理市场上迅速崛起,业务版图不断扩张。公司承担了巢湖、太湖、滇池、洱海四大湖泊的蓝藻治理主要工作,这些湖泊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蓝藻水华问题长期困扰着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德林海的介入,为这些湖泊的生态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太湖,德林海建设了 11 座藻水分离站,并对 5 座藻水分离站进行了改造,同时配备了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艘加压控藻船以及多套水动力控藻器和 1 座深井加压控藻平台。这些设施和装备的协同运作,实现了对太湖蓝藻的常态化应急处置和有效防控。在巢湖,德林海同样积极布局,建设了 4 座藻水分离站,配备了多套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多艘蓝藻加压控藻船和多套水动力控藻器以及 3 座深井加压控藻平台。通过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巢湖蓝藻水华的暴发,改善了巢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除了在 “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开展大规模的蓝藻治理工作外,德林海还将业务拓展至全国多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湖库。在富春江、洱源西湖等湖库,都能看到德林海的身影。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受各地政府部门委托,为 22 座藻水分离站提供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服务。这些藻水分离站分布广泛,根据不同湖库的地形地貌、蓝藻聚集情况等特点,量身定制系统集成方案,确保了蓝藻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上市高光:登陆科创板
2020 年 7 月 22 日,对于德林海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德林海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代码为 ,正式踏入资本市场的舞台。开盘价 92.00 元 / 股,开盘后迅速上涨 36.90%,这一表现不仅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德林海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