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扶贫和驻村的事儿,接下来咱们说说医馆的任务。”
医馆今天只有谢谈竹和唐明来开会,许良弼正在看诊,没空过来。
不过也足够了。
“沈娘子,全县百姓的医籍已经全部完善,外来百姓的医籍,提供居住证之后也会陆续完善。”
谢谈竹不解,“我们医馆还有什么任务?”
自打他来到丰耕县当这个大夫以来,就不断的在完善医籍。
两年多了,全县百姓的医籍无一遗漏。
医馆在扶贫一事上,还有什么任务?
“当然有!”
林宝初指出,“咱们县的残疾人、精神病人,就是医馆接下来的任务。”
“精神病是什么病?”
这个词有点陌生,朱金华便脱口而出了。
林宝初挠了挠眉角,“就是脑子有问题的人,我们俗称的疯子。”
古代有亲上加亲的习俗。
这个习俗导致的结果随处可见。
丰耕县也不例外。
而这类人,往往因为行动受限,不被重视,日子过得猪狗不如。
心疼孩子的也有。
但在这个生孩子就是为了帮家里干活的时代,不能干活的人,在家里的地位就是不如猪狗。
更别说家里人愿意拿银子给他们看病了。
有病,却无法得到救治。
他们的一生,痛苦、漫长、绝望……
可他们又有什么错?
林宝初语重心长,“我们丰耕县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需要获得重视,并得到该有的救治。”
谢谈竹轻轻叹了口气,“沈娘子,你说吧,你想怎么做。”
林宝初永远比他们想的要深刻、快速。
出发点也是他们想不到的。
不过既然真的存在问题,那就去做,去解决吧。
“很简单,送医入户。”
林宝初说:“这一周,唐明你负责筛选医籍,挑出有残疾、有精神病的百姓名单出来,交给谢大夫和许太医。”
“谢大夫,你和许太医拿到名单后,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自己找时间去入户看诊。”
“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但还是要辛苦二位走一趟。”
丰耕县全县接近四万人。
有着残疾、精神疾病的,林宝初印象中大概有五百多人。
医馆只有两个看诊的大夫,还要应付平时看诊的病人。
这另外的五百多人,他们就是平分,一天看一个,也得看上大半年。
更别说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存在道路艰难、家属阻拦等困难存在了。
谢谈竹闭上眼睛,揉了揉眉心,没说话。
他倒不是不想做。
只是已经预感到难度了,所以提前觉得累罢了。
其实林宝初很怕他们会撂挑子不干。
谢谈竹家世好,还有一身好医术,到哪儿都能发光。
他肯留在丰耕县,累死累活,每个月才拿几两的碎银子。
凭的,只有心中的那份信仰。
他们说好要一起把丰耕县拉出泥潭的。
不仅是谢谈竹,秦让、段衍、陶峪、任音、福珠……
他们都有相当好的家世,却还是愿意选择留在这个穷地方。
林宝初心里,对他们、对县衙所有人,都心怀感激。
林宝初深深地吸了口气,平复情绪。
“各村驻村队员,谢大夫和许太医下乡看诊的时候,你们尽量帮忙多盯着点儿。”
“疯子行动不受控制,别让病人伤害到我们两位大夫。”
驻村工作队点头应好。
林宝初合起自己的小册子,做最后的总结。
“扫盲工作,扶贫小队和驻村工作队要互相配合,送医入户工作,驻村工作队也要配合医馆。”
“总之,有任何需要,大家不要怕麻烦,县衙、村里、医馆多多联系,互帮互助。”
会议散去。
驻村工作队陆续下乡回村。
扶贫小队也各自开展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办事的百姓也来了。
谢谈竹和唐明也回去奋战医籍,筛选目标百姓。
林宝初一个人走到县衙后院。
县衙后院的这块菜园一直没铲走,还种着她之前种的那几样菜。
扶贫小队轮流照看这块菜园,种出来的菜,大家都可以摘回去吃。
林宝初走在菜垄间,把被风吹落的黄瓜秧子扶回架上,让它们得以缠绕架子生长。
“林姐姐。”
福珠突然出现在隔壁菜垄,用笑眼望着她,说:“你有心事。”
方才开会的时候,她就看出来了。
“被你看出来了。”
林宝初大方承认,并直接和她说了自己的心事。
“珠儿,不管是你家还是谢大夫家,都可保你几辈子衣食无忧,你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
“原来林姐姐你是在想这个啊。”
福珠被她吓了一跳,“我还以为林姐姐你是在烦衙门里的事呢。”
林宝初往前走,继续扶秧子。
福珠跟着她的脚步,在另一垄扶秧子,“可是林姐姐,你不是也留在这里了吗?”
“皇上大赦丰耕县,你和小王爷若回盛京,定会荣华富贵,你为什么也不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