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差异
A. 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的比较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中,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等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存在一定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通过理性思维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来认识世界。他将认识分为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知识获取方式,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和表象。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推理和思考的知识获取方式,通过思维和推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中进一步推导出普遍的真理和原则。
相比之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强调了主体与他者存在的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寻视并不仅仅局限于理性的认识,它更强调主体通过感官的切入和与他者的接触来获得对他者存在的认知和理解。顾视、透视和观入的概念也强调了主体超越理性认识的限制,通过全面把握事物的多个层面和将自身存在融入到世界中来实现对存在的深入洞察。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更注重对真理的理性追求,强调通过推理和思考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原则。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关注的是个体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海德格尔强调的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概念更加强调主体与存在的情感联系和存在的内在意义。
B. 与康德的\"概念+直观\"的比较
在康德的哲学中,他提出了\"概念+直观\"的认识方式。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概念和直观的结合来实现的。概念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对经验进行概括和归纳的基础。而直观则是感性认知的产物,通过感官刺激来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和表象。
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相比,康德更强调理性思维和概念的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概念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人类才能获得普遍的真理和原则。康德的\"概念+直观\"模式更偏向于理性主义,将理性思维作为主导,通过概念对感性认识进行整合和系统化。
相反,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更加注重主体与他者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概念使得主体能够通过感官的切入和与他者的接触来获得对他者存在的认知和理解。海德格尔关注个体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存在本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
C. 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的比较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范畴直观\"的认识方式。胡塞尔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范畴和直观的结合来实现的。范畴是对事物本质和意义的理性思考,而直观则是对事物直接感知和表象的产物。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对事物和存在的深入洞察。然而,海德格尔更加注重主体与他者的情感联系和存在的内在意义,他提出了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等概念以强调主体与世界的互动和主体在世界中的存在。
相比之下,胡塞尔对存在的关注更加抽象和理性化,他注重通过范畴的思考和直观的感知来揭示事物本质和意义。胡塞尔的\"范畴直观\"更偏向于理性主义,将范畴作为主导,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思考来实现对存在的认识。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康德的\"概念+直观\"和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德格尔更注重主体与他者的情感联系和存在的内在意义,通过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等概念来强调主体与世界的互动和存在的多样性。与之相比,亚里士多德、康德和胡塞尔更注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考,通过概念、范畴等形式对感性认识进行整合和系统化。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哲学家对认识和存在的侧重点和关注领域,为我们理解不同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对存在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V. 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多重视域下的存在关系
A. 人与物的存在关系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中,人与物之间的存在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类自身的存在,还包括人类如何与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和对象相互关联。
首先,人与物之间的存在关系是通过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等概念来实现的。海德格尔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物体通常以当务之急的方式进行寻视,即仅仅关注其功能和用途。然而,真正的存在关系需要超越寻视的局限,通过顾视、透视和观入的过程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理解。
顾视是指我们将注意力从功能和用途上抬升到对物体本身的特质和形象的关注。通过顾视,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独特性和美感,体味其存在的丰富性。透视则是指我们通过透过物体的表面来洞察其内在的本质和结构。透视让我们能够超越物体的外观,进一步探寻它们的实质和运作原理。最后,观入是指我们将自身的存在融入到世界和物体中,与之相互交融。通过观入,我们能够感受到与物体的联系和共鸣,认识到我们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