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有心的战友可能已经猜想到,老祝上大学的时候年龄可能不小了。是的,那年班长已经年满30岁,儿子已经可以打酱油了。
最搞笑的是,他们班的一个同学,17岁的小丫头小李子,见了他竟慌不择路地称呼他“叔叔”,弄得老祝一个大红脸。“哎,那个时代见怪不怪。不论怎么说,这是个天大的喜事,毕竟我来了!”后来,祝运廷不无尴尬地说。
诚然,啥事都要一分为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大学,小有小的优势,但大有大的好处。老祝天资聪颖,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较为丰富的社会和部队阅历,如今进了大学校园,重拾旧爱,有了用武之地,竟一发不可收拾。
他除了门门功课优秀之外,他还利用多余时间常跑图书馆,拓展知识面。后来他竟搞起学术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郁达夫的研究。
就读期间,他先后撰写了十几篇研究论文,先后在学报和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老祝一时成了学生中的佼佼者,让人刮目相看。
大学毕业时,曾因其文学功底深厚及专业爱好,师大及有关的院校愿意接纳他。然而老祝情在家乡故土,不舍穷家破院、糟糠之妻和幼小儿女。他义无反顾地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园热土。
后来被母校诚恳相邀,当了县中学的一名教师,以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学校的培育之情。
花开花落,月缺月圆。一眨眼间几十年就过去了。回眸过往,老班长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不仅先后当了县教育局、县报社的领导,而且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赞美家乡,歌颂生活,先后出了几本书,成了家乡知名的作家学者,收获满满。
一时间,被树为全县退伍军人的先进典型和楷模。
如今,老祝年逾古稀,退休多年,但他不和岁月论安暖,只与文字共悲欢。你看,祝运廷眼下身心尚好,还经常驾驶着他那轻灵的电动车,不急不慢,无声无息地穿梭在家乡小城的大街小巷,阡陌交通,坚持调查研究,继续秉笔书写家乡的美好篇章!
“踏花归来马蹄香。”不错,退伍军人祝运廷回乡砺志的故事,至今诗意盎然、花香依旧……
喜欢军史周期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军史周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