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班长在部队历经磨练,长进不小。然而“拂石坐来衫袖冷”,部队这块巨石他没暖热,依旧石凉袖冷。我就想,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东方不亮西方亮。换个环境,回到家乡,命运之神一定会助他一臂之力,时来运转,“踏花归去马蹄香”。
祝福,只是一种希冀,与现实相差甚远。在一派流水潺潺、莺歌燕舞的喧嚣声中,老祝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可在老祝眼里,四年后的家乡山河依旧,人事如故,老模样,并没有什么新的生机和希望。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作品《过客》中这样描述到:同样一个地方,由于不同的视角和心态,少女看到的是鲜花,老人看到的却是坟墓。然而,不管是鲜花掩盖着坟墓,还是坟墓的尽头是铺满鲜花的原野,我们还必须面对现实向前走,事情还得做,日子还得过。
回到老家后,祝运廷把过往的尴尬事当成克服困难,笑对人生的精神动力,重新寻觅人生之路。
由于父辈的影响,四年的军旅生涯不仅没有给班长带来什么荣誉和光环,而且其生存环境比以前更恶劣。
战友们都知道,当年的退伍军人大多是哪里来哪里去。但由于在部队的历练他们都有着良好的素质,许多农村的战友回去不久就当了大队支书、生产队长一类的职务。
而祝运廷为了在家乡立足,他以一位普通退伍军人的自觉,一心扑在生产队里,像远古的先人们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精通了割砍锄耪,懂得了春种秋收。
然而,由于家里的政治包袱和环境,他不仅没弄个一官半职的当当,而且家里的十几口人连吃饭都是个大问题。
说实在的,现在的农村孩子为了谋生都出外打工,一年也能挣个十万八万的。一些有文化有心计的青年还能自创企业,当个老板经理什么的,更是取得不错的成果。
可在当年,由于政策不允许,像祝运廷这样有文化且受过部队培养锻炼的青年,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为了生存,他曾随父兄外出逃荒打工,远离家乡三百里,开山碎石一年半。二十斤的铁锤天天轮,虎口震裂,汗流浃背,一天下来,也只能挣个两块来钱。
说到挣钱,老祝连在砖瓦窰场打工脱砖坯的活都干过。他曾告诉我,那时他无早无晚地拼命干,一天能脱600块砖坯……就这样劳累折腾一天,还挣不到三块钱。
生存的环境如此恶劣,祝运廷以军人的坚强毅力支撑下来,可政治环境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受家庭成份的影响,他好不容易找了个媳妇。结婚那天,亲戚战友同学前来祝贺。
班长就准备了四盆菜、上了两瓶酒,以表谢意。可就这,也有人借大操大办之名告到大队。大队的工作组竟然搅了他的婚礼,没收了礼金。不瞒你说,工作组这种丧心病狂的行径差点要了运廷的命。
还好,也算老天有眼,那时,农村的学校已经复课,乡里还扩建了一个初中。由于缺少教师,老高中毕业生祝运廷被学校盯上了。可有人说,他是地主的孙子、落后分子的儿子,不行。
可校长说,他是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最终,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当时确实缺少人才,祝运廷终于走出了砖瓦窑厂,脱掉了满是泥污的工作服,侥幸当上了一个民办教师。从此,老祝重拾笔墨,又闻书香。
这是老祝第一次沾到当兵的光!
四年的军旅生涯,让老祝成熟老练了许多,面对如此窘境,他对国家、对党从未说过一个“不”字。
后来我和班长相聚,顺便聊起他当时的心情。运廷一脸无奈地说,当时的气候环境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命运自己无法掌握,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困难和痛苦尽量减少一些。
后来形势逐渐地变好,国家实现了政策的根本转变,祝运廷终于迎来了时来运转的那一天——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像春雷,让早已麻木不仁的老祝猛然惊醒,重新振作。
由于当初基本功扎实,老祝忙里偷闲,煤油灯下苦读,仅复习一个多月,在年底的高考中竟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在家乡轰动一时。
古圣贤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祝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路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没有雄心壮志,没有远大理想,怎可采撷生命之树的绿叶,尽情享受生命的绚烂多彩?
当然,也有人说,个人的前途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哪有老祝的今天?噢,也对!
不过,也有宿命论者。那些信天命者说,人的命,天注定。老祝的人生之路,老天八百年前都给安排好了!是呀,各种机缘巧合的因素,也确实帮助老祝先抑后扬,走上人生的坦途。
人们常说,“不论啥事,一个理说不到头。”细掂量,这话还真有道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