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觉得他们的假期可能多不到哪去,在路上耽误的时间越少,留在家里的时间就会越多,所以我觉得下乡地方选在陕西最为合适。”
众人一琢磨,觉得这话还挺有道理,于是都出声表示同意。
由于大家对陕西一点都不了解,再加上这里面没有多少地方能够供人选择,所以就闭着眼选了个名字比较顺眼的县——子长。
至于为什么顺眼,那就要问三国里面的赵云赵子龙和关羽关云长了...
见事情说完,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离去。
他们走后,孙秀面露迟疑的询问道,“去这个地方,用不用给老三做厚棉衣、厚被子?”
李旭想了想,回答道,“做,比家里多用三分之一棉花应该就差不多了。”
接着他看向李晨,“老三,这几天你要是闲着没事就拿家里的枪去城外练练,到时候给你弄把枪防身。”
李晨点头应了下来,孙秀更是干脆,直接招呼大闺女和三个儿媳帮忙做衣服、被褥。
第二天。
刚上班的李旭就听见王师傅正对几人说事情搞定了,成功的把闺女留了下来。
肖建平好奇的询问道,“他没说不同意?”
“没有,我家老二答应的可痛快了。”王师傅满脸笑容的回答道,“你们都不知道,当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旭接上话茬,打趣道,“不对吧,刚才我看见你家老二走路都捂着脸,难道不是因为脸上有伤不好见人?”
一听这话,几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王师傅极力辩解道,“真没打他,他捂脸是因为牙疼。”
他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大家反倒笑得更大声了。
见此情景,王师傅只好转移话题,“小李,昨晚上你们把下乡地方定下来没?”
“定下来了,陕西子长。”李旭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写有这个地名的小纸条递了过去。
王师傅接下纸条看了看,“行,我现在去找我家老二,让他把纸条带给他妈。”
说完后,他快步向远处走去。
不止是他,汽车队里有孩子要下乡的人,都选择让自家孩子跟李旭和刘刚的家里人去往同一地方。
因为他们相信这两个人的判断。
也正因如此,昨晚他们都没去李家参与讨论。
...
转眼十多天过去了。
这些日子里唐县县城可谓是热闹极了。
但凡家里有孩子要下乡,家庭条件又说得过去,都会办酒席请家里的亲戚团聚一下。
李家同样如此,甚至李老太太还当场哭了起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觉得要是哪天自己不行了,想看看儿孙后代都看不完全。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下乡地方的选择出了些波折。
县里把去往各地方的人数报上去,结果第二天得到通知,说有些地方去的人太多了,必须削减,削减下去的人都给安排到边疆地区。
没办法,街道办只好把选在中间地区的人员重新筛选。
像是子长这个地方,选择它的原本有七十多人,最后除了李晨他们十多个关系户,其他的全给弄走了。
如此大动干戈,新的安排才得以通过。
这天晚上,李家众人都坐在堂屋里。
堂屋中间放有一个装得鼓囊囊的大麻袋,麻袋口还用麻绳给绑住了,只见孙秀招呼道,“老三,试试能不能扛得动。”
李晨走上前,右手揪着袋口,左手托着袋身,然后猛然用力,一把将麻袋甩到左肩膀上。
他试着走了几步才把袋子放下来,点头说道,“能扛动。”
孙秀这才松了口气,“那就行,两套棉衣,一床棉被、一床薄被,两套床单枕巾,两双鞋,夏天衣服,二十尺布料、枪、子弹、钱、粮票、茶叶、糖都在里面,该准备的都准备齐了,剩下的你去那边买新的。”
“知道。”应了一声后,李晨扭头看向搂着孩子的周淼,眼眶瞬间红了起来,接着回过头对众人说道,“小淼和玉祥就交给你们了,等我确定具体位置,到时候写信给你们。”
听到这话,众人心里一酸,纷纷应下。
接下来大家轮番对李晨进行叮嘱。
虽说这些话已经听过好多遍了,但李晨还是表现的非常认真。
这个场景不仅出现在李家,有人下乡的家庭基本都是如此。
因为明天就是这些人出发的日子。
这个晚上大家聊了很久很久才散去。
第二天吃完早饭。
孙秀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布袋,往里面装五十个白面馒头,二十个咸鸡蛋,然后用绳子将布袋扎起来,连同灌满水的水壶挂到李晨的身上。
最后双眼通红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路上小心点”。
李晨点了点头,一把扛起大麻袋向外走去。
于此同时,很多跟他相似打扮的人都从自家院门走了出来。
他们走到提前定好的路口处停下来,放下东西一边聊天一边等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