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
李家众人刚吃完晚饭,就见几个邻居拎着礼物上门了。
他们的目的都一样,那就是希望李家能帮忙把他们的孩子从下乡名单里划掉。
李家只好拿李晨的事情举例子,以此证明自家没这个能力。
眼看所求无果,这些人只能退一步,询问有没有条件稍微好点的地方。
这个问题李家也不知道,自然不能胡说。
于是这些邻居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
他们倒不是怀疑李家有内部消息、故意不说,而是在为下乡孩子的前景感到担忧。
因为这种情况就跟开盲盒一样,选的下乡地方是好是坏全看运气。
可问题是如果选到不好的地方,没准孩子的小命都要交代在那。
见他们这样,李家康忍不住叹了口气,“我亲家他们等会儿过来跟我们商议下乡地方,你们要是想听,那就留下来,如果觉得合适,就让孩子们去同一个地方,怎么着也算有个照应。”
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环境,谁都会担心出现意外,所以首批下乡的知青有不少选择抱团,以便有个照应。
当然,去到之后这些人能不能分在同一个村子就不一定了。
听到这话,邻居们对视一眼,纷纷点头应下,还把手里的礼物递了过去。
李家康两口子自然不肯收,连连拒绝。
可邻居们坚持要给,说到时候希望李晨能帮忙照看下他们的孩子。
几番推辞后,李家康夫妻只能无奈的收下了。
正当大家坐在屋里闲聊之时,李强和孙一柱等人过来了。
除了孙一柱媳妇赵招娣的娘家有符合下乡条件的人,其他人完全不用为此事发愁。
他们过来只是想询问李菊的情况。
说是询问,其实他们已经知道结果,李菊肯定不会下乡。
因为他们很清楚李旭等人对李菊的疼爱程度,哪怕弄不到工作指标,都会有人把自己的工作转给她。
所以他们都没怎么担心,只是过来表示一下关心。
几人走进李家堂屋,顿时被屋里坐的那么些人给惊住了。
不知道这个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
没等他们询问,李家康就抢先一步把情况说了出来。
听完之后,几人面面相觑,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由于屋里人太多,有些事不方便说,于是孙秀和李平、李梅把他们拉到院子里小声解释起来。
得知要不了几年李晨应该就能回来,他们的情绪才变得好过许多。
等他们离开,胡羊、刘刚几人陆陆续续的过来了。
人一到齐,李平就拿出几张白纸递给众人,嘴里说道,“街道办的册子上只有这些资料,别的消息一概不知,不过早上我寻思了会儿,咱们这地方主食是米,或许可以让他们去南边。”
一听这话,刘刚连忙说道,“南边不行,我爸以前在南边打过仗,他说那边的毒虫太多了,要是被其叮咬,一旦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依我看还是去北边,反正这些孩子不挑食,吃啥都一样。”
“我赞同刘老弟的看法,这个年纪的孩子心都大得很,相较于北边的大型野兽,我觉得南边的细小毒虫对他们来说危害更大。”李家康跟着附和起来。
对于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说,很难知道虫子是否有毒。
有些时候就算被毒虫咬了,也可能因为分辨不出来不给当回事。
再加上乡下医疗条件那么差,等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没准已经迟了。
大型野兽就不一样了,单看体型就能分辨出来,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就不会上赶着招惹。
所以相较之下,李家康觉得还是去北边为好。
其他人也都明白他的意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大家将位于北边的地方找了出来,其中绝大部分处于黑龙江、内蒙、新疆、山东四个地区,只有极少数位于甘肃、陕西两地。
有人注意到位于黑龙江和新疆的地方,资料上都写有‘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字, 询问这是什么意思。
李平挠了挠头,表示不知道。
李旭却像是打开记忆阀门,猛然想起来下乡跟下乡还不一样。
这年头全国知青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插队落户,他们和农民一同进行生产劳动,自食其力,虽然日子很苦,可是一旦遇到机会,他们就能回城;
另一种是生产建设兵团里的知青,他们过得是半军事化集体生活,虽然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他们的日子更苦更累,而且还不能招工回城、也不能招干。
他还记得后来有些地方也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但具体在哪,他就不清楚了。
不过他敢确定陕西一定没有。
想到这里,李旭说道,“既然不知道,咱们就不看了,要我说就让他们去陕西,离咱们这近,回来探亲也方便。”
“探亲?”众人一愣,“他们还能回来探亲?”
李旭笑了笑,“这又不是让他们去蹲篱笆子,一点自由都没有,真要是去个好几年,难道还能不让他们回趟家看看亲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