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政绩斐然
来昌平州赴任之时,王守仁突如其来的出现,走的时候,也没有惊动任何人。
只是天色微亮,拿上那个不大的行囊,带着随从离了昌平州,天地间,只有一缕晨光相送。
哒哒的马蹄声,没有惊醒任何人的美梦,
直到卯时已至,天光大亮,许多人来衙门点卯,才发现这位巡抚大人已经离开了。
来赴任之时,孑然一身,只有一匹骡子相伴,走的时候却给昌平州留下了变法的成果,留下了让昌平州诸位官吏推行番薯的政绩,也留下了刘瑾这个镇守太监。
“王师傅走就走了,怎么把咱家给忘了!”
从知州大衙里传来尖利的喊声,刘瑾一边命人收拾行囊,一边指挥人把他这几个月挣来的银子赶紧装车。
可眼看着一切要收拾好之际,他又改了主意,“别收拾了,也别装车了,咱家不走了。”
“?”
一众帮闲都有些迷茫的看着这位公公,怎么好端端又不走了。
刘瑾这会儿脑袋转过弯来了,不能走,他从京师跑到这昌平州担任这镇守太监是图个什么,不就是图能完成夏师傅给的考验,回去好认干爹吗?
这考验说穿了无非是干脏活。
可他跑过来,银子倒是没少挣,但脏活是一件都没干,一点功劳都没有。
王师傅这个人哪都好,就是太独,完全不需要他刘瑾的帮衬,一个人就把事情全给办了。
就这样回去了,别说认干爹了,怕是都没法交代。
他得留下来。
如今昌平州的番薯种植,一应的推广章程是定下来了,但还没开始推广。
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帮着推广这事,把这事办妥当了,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去,把东西都给咱家搬下来,咱家不走了。”
————————————
征伐倭国在即,此时整个大明朝最忙的不是兵部,而是户部。
户部既要统筹此次出征的钱粮,还要核算一个个押解入京的秋税。
整个户部上上下下都陷入一片忙碌之中,户部尚书韩文更是忙得焦头烂额。
看着一个个经过核算的秋税钱粮,韩文那张脸也显得欣慰了不少,今岁承平,收上来的钱粮比较去年可要增长了不少。
如今正赶上陛下要攻伐倭国,钱粮问题倒是不甚吃紧。
若是不打的话,当能节省下来更多。
不过,打与不打,不是他这位户部尚书一人能决定的,何况无论怎样,大明将士不通海战是客观事实,如此一来,为了往后的下西洋,攻伐倭国,或者说渡海去攻打某国以此来练兵,确实是有必要的。
而倭国身处海上,距离较近,与大明又有着深仇大恨,是最合适的选择。
“韩部堂...”一个户部主事急匆匆的而来,“昌平州四县,秋税的钱粮押解入京了,您快去瞧瞧吧。”
听到昌平州三个字,韩文心下一突,昌平州可是推行试点变法的地方。
“可是这昌平州的秋税出了问题?”
“并非出了问题,是....大人且去一看便知。”
昌平属于北直隶,又处于北地,运送税银都是通过牛车马车走陆路,像江南等地都是通过粮船走漕运水路。
此次押解昌平州税银入京照旧是四县的县丞,以及一众的衙役帮闲,这会儿正押着一辆辆的大车候在户部的太仓之外。
等韩文步履匆匆的出来,登时便惊了一下,卧槽,这就是昌平州四县的秋税?
只见一辆辆的大车停在外头,车上或是堆着鼓囊囊的麻袋,或是堆着一个个的箱子。
而每一辆的车上都插着牌子,上面写着密云,怀柔,昌平,顺义等字样。
让韩文惊的是这支队伍的规模,打眼看去,这些运送钱粮的大车足足有上百辆之多。
仅以规模而论,已是赶上了寻常一省的运粮队伍,甚至还隐隐有所超越。
见到这位穿着大红官袍的老者,通过那二品的补子,四位县丞都猜出了这可能是户部尚书,当然,即便不是户部尚书,从户部随便出来个官员也比他们的官阶要大得多。
一个个赶忙上前行礼,“下官等人乃是昌平州四县的县丞,奉昌平知州之命,特来押送今岁秋税的钱粮,还望大人予以验收。”
“这是昌平州的钱粮账目,还请大人过目。”
韩文应了一声,此时已从方才的情绪中回过神来,二品大员的气度又摆了出来,把目光挪回来,望了这几个小小的县丞一眼,将账目接过,翻开,没看前面的条条账目,直接去翻最后一页。
这最后一页上是昌平州的钱粮总计,瞧见那一个个的数目,韩文的瞳孔都不免缩了一下。
税银十来万两,虽说也很多了,但倒不是太过离谱,布帛,茶叶也挺多,可也都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只是,这个税粮就未免有些太多了。
足足四十六万石。
要知道大明朝全国一年的税粮,多则千万石,少了的话,比如去年,拢共是六百万石不到,这是夏秋两税加在一起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