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黄河,中国北方这条最大、最长的河流,与开封这座城市开始发生千丝万缕、生死攸关的关系。
但是所谓成也是水,败也是水。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带领重兵,攻打大梁。大梁地处低洼,王贲决河水以淹大梁。3个月的浸泡,大梁城崩塌,繁华的大梁,一片汪洋,汪洋之后,成为废墟瓦砾。魏国就这样走完了在大梁130多年的历程。永远的封尘与地下,直到两千多年之后,也无法再见天日。
公元前126年,一个青年、读了万卷书的青年,从洛阳出发,开始行万里路。他周游了当时的中国,最后一站来到了大梁废墟。在满目废墟的瓦砾之中,他久久地伫立,久久地徘徊,他在努力寻访一座曾经的城门——夷门。
他向当地的父老多方打听,终于弄清楚了夷门原来就是大梁城的东门。他为什么对已经荡然无存的一座城门如此关注?这其中凝结了一位好客的侠义公子、一位出身平庸的门客的传奇故事,魏公子信陵君以及夷门的守门人侯嬴。
没错,就是侯嬴,李白侠客行中的侯嬴,那个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的侯嬴。
信陵君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以及后来的窃符救赵的侠义之举,让早成废墟的大梁城依然弥漫着浓郁的传奇色彩。
这个祗回留之不能去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把信陵君的侠义之风和他的这段经历一起写进了《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让我们千载之下仍然能够想见其为人。
唐末以后的五个朝代,在洛阳与开封之间左顾右盼,其中四个朝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最终都将都城定在开封,称为东京。
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给东京这座多次为都的城市奠定了新的格局。从956年开始,增修外城,拓展路面,在短短6年之内,将古老的开封城扩大了5倍之多。他又进一步疏通运河,从山东开出的船只,实现了直抵京师的的便捷。
960年,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王朝的太祖,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总算底定。
历史只要给开封一刻安稳,开封立刻就出现十分的繁荣。公元11世纪末,当整个欧洲还在十字军团铁蹄蹂躏下呻吟的时候,北宋的京都迎来了最辉煌的一段历程,她以15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她的全面繁荣缔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梦华时代。
当一个儒生再次乘着小船,沿着当初周世宗从汴水引流的五丈河,来到京师求学,专习绘画,想进入梦寐以求的徽宗时代的皇家画院,这个青年名叫张择端。
他切身感受了开封城的车水马龙、汴水滔滔、行人如织、四野如市、青楼画阁、绣户珠帘、茶坊酒肆、彻夜不眠的繁华,他把这段盛世繁华以细致的线条定格在一幅五米多长的风俗画卷之中《清明上河图》。
当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铁骑攻破开封,盛世繁华转眼残垣颓壁,风流妩媚瞬间一片火海云烟。北宋覆亡之后二十多年,一个曾经在开封生活了二十多年叫孟元老的人,在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总是回忆起开封城曾经的节物风流,于是他开始这些怅然地写进了笔记中,以亲身的体验缅怀昔日的开封城,这部笔记叫《东京梦华录》。
大梁的繁荣源于水。天然的水系,人工的运河,构造了它四通八达的交通,缔造了盛世繁华。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因水而美丽,依依韵致,万般风情。大梁之利天下无双,大梁因水而繁荣,一时间商贾云集,货通天下。
开封的灾祸,也源于水。原本在北面数百里外的黄河不断的因为沉积的泥沙抬高河道而河水黄泛改道,向座古城不断靠近,最终来到她北面不远的地方。历史上的黄河一次又一次地泛滥,有天灾,也有人祸,给开封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
滚滚黄河水,年复一年地洗尽了东京的铅华,淤积填平了开封城的遗址,最初的大梁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然而,每一次开封消失后,在旧城之上又会出现一座新城,而且,它的中轴线从来没有变动。开封,就像瓦砾中一棵倔强的小草,就这样,顽强地,一次又一次地钻出来。展现开封的倔强与不屈。
就是这么奇怪,大梁,汴京,东京,开封,此时的雷云,仿佛站在历史的画卷上,又似乎完全融入了历史之中。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谈不上激动,也说不上感慨,因为他感觉自己正在走进历史,并且融入其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