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说看升旗的话最好早点过去,韩试懒得回住处休息一会儿就得出来的折腾,问了下赵平和李茹后,三人干脆找个地方吃了点东西,接着逛起了深夜的燕京。
到处是彻夜不息的霓虹,都市的繁华在深夜反而格外的清晰鲜明,一眼就可以看出哪里是最纸醉金迷的去处。
三人依着导航往故宫的方向不疾不徐地走,韩试的目光都放在沿路时不时出现的老房子上。
燕京的古老建筑非常的多,在隐隐绰绰的光影里,偶尔伸出的雕梁画栋的一角,檐壁青森之间,恍惚仍氤氲着几千年历史斑驳的余彩。
在幽深的胡同,在古朴的牌匾,在石雕的青苔,在琉璃的光晕,在梁木的纹路,浸染了多少代的煌煌大美。
有章服之美故曰华,有礼仪之大故曰夏。
岂止如此。
韩试依稀能从一座座巍峨大气的宫殿里,看到华夏文明中风姿独异的济济斯民。
尤其是站在天安门的城楼面前,历史的厚重况味迎面扑来时。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韩试莫名想起了一句歌词。
细雨绵绵,天安门前的广场已经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除了部分是来打卡的游客,据妹妹说每天也有很多日以继日从不间断观看升旗仪式的燕京当地人。
才不到五点。
升旗仪式举行的时间,是随着日期而变化的,不过12月31号到1月10号却都是固定的点。
7点36分。
也就说现在离升旗还有差不多两个小时,而来参加升旗的人就多不胜数了。
升旗本身就是庄严肃穆的秩序形式,正是有了这些守候的人,就如同形成了一种另类的朝圣仪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信仰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东西,可总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心底保存着点点滴滴的骄傲坚守。
不用多光辉伟大,就比如此时广场上的人,熬着夜淋着雨站几个小时,只为了在升旗时默默地行个端正的注目礼。
华夏人历来是个很讲究仪式感的民族。
有的人说仪式感就是把没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也有无数人对于老祖宗的“礼”不屑一顾,但韩试始终觉得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潜移默化地烙印在华夏人的血脉骨骼之中。
所以才会有清明对亲人的祭奠、端午时的粽子与重阳日的酒,过年时必须一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华夏就是在一个又一个诚心正意的仪式牵绊里,烟火缭绕,有了温润的品格与绵厚的人情味。
与当今挂在口边的仪式感,造作的讲究,以及乱七八糟的像双十一之类就是买买买的节日,绝对不是同一回事。
以前的是暖心,如今的只是费钱。
不然为什么节日越来越多,人们却总感到社会越来越冷漠?
……
“门票十五块一人。”
一个穿着大红色毛衣外套的阿姨,手上拿着一把类似纪念章的物件和小红旗,一边说着一边就递向韩试。
微笑服务也仍让人感觉严肃的样子,很像坐镇小区不少年的居委会大妈。
一下子把韩试从怀今吊古的情绪里彻底拉出来了。
“阿姨,卖吃的吗?”韩试好奇地问。
之前没怎么吃,现在又有点小饿了。
大妈回了个你在逗我的表情:“快点,后面的人在排队呢!”
韩试失笑,绕过大妈就往前面走。
从没听说过看升旗要收门票的。
一路通行地走到了安检门,安检门就在广场的入口,韩试三人加入了排队的长龙。
妹妹说观看升旗仪式的位置有三处,两个分别在天安门城楼东西侧,就是金水桥两个华表的门后面,一个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英雄纪念碑所在的方位。
进入广场后,韩试往广场的南面走,在离英雄纪念碑不远处找了个地方站着。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广场里的人有站着的,也有直接坐在地上的,不少人拖着行李箱,显然是到了燕京后就直接过来的,或者即将离开燕京的人。
英雄纪念碑高耸矗立,韩试昂着头认真地盯了一会儿,一座平平无奇的石碑,蕴含了多少先辈的英雄热血与壮怀激烈。
“帅哥,坐下等吧,还得一两个小时呢,一直站着会很累的。”
韩试时尚的打扮与高挑的身形,在一堆人中犹如鹤立鸡群,早就有不少人在偷偷打量了,没想到第一个搭讪的居然是个大叔。
说大叔也不合适,大概三十来岁,一身的白领打扮,西装革履,就是发际线有些显老。
“好,谢谢。”韩试回过神来,也学着西装大哥的样子坐下。
李茹急忙想要拿刚买的围巾铺地上给老板垫一下,被韩试阻止了。
没这么娇气。
“你女朋友?”西装大哥诧异无比,摸不准两男一女的奇怪关系,“帅哥你女朋友可对你真好。”
现在的男人好不容易摆脱了单身狗,又有无数沦为了舔狗的,或者被女人当狗使唤的,像眼前的场景可太罕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