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哪去?”
“打散,将部份青壮直接贬为奴隶发卖掉,其余的打散,迁移到辽东、朝鲜、骠越、永昌、藏南诸地去。”
“这些西突厥人都是游牧民,迁到西南雨林去,只怕不太适合。”
“管他适不适合,反正是绝不能再让这些西突厥人再留在西域了,否则后患无穷,永远也别想安宁。要想把天山南北彻底的改土归流,就得换种。”
相比起东突厥人或是漠北铁勒人,这些西突厥人确实是更让人头痛,从贞观到如今,几十年来,起起浮浮,反反复复,大唐朝廷也扶立过许多可汗,可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既然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那么在大唐有能力将他们从西域抹除的时候,也就没必要跟他们客气了。
想当初征服朝鲜半岛,朝廷对三国也是采用了这种最狠的移民换种的终极手段,虽然成本高,还激起反抗之心,可只要忍的一时之痛,最终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如今的辽东和朝鲜虽然人口不如战前,但起码是大唐控制之地,而不再是一块遥远海东的不可控飞地。
西域毕竟跟漠北又不同。
虽都是游牧之地,但漠北与中原隔着大漠,再往北就是冻土荒原,而西域不同,戈壁大漠固然多,雪山冰川也多,可却是联接东西方的要地,这个地方不可能放弃的。
这不仅是贸易之利,更是大唐的西国门安全,何况往西还有无数的扩张可能。
大唐现在还处于上升阶段,还有很大的余力对外扩张,那么自然就不会止步不前,西突厥人既然不能老实归附,那就要把他们抹除。
“政事堂诸公拟要废除中原内地的诸都督府,把一些要地改为府,其余的罢撤,仅在沿边军事要地,保留都督府,这个事情涉及到军事,我们鸾台也要先议出个章程来。”
“具体点?”
“比如说现在两京都是府,京兆府和河南府,府的长官是府牧,实际由府尹主持府事,又有少尹,府牧是从二品,府尹是正三品,少尹是从四品下。”
“现中原内地的大都督府有凉州、并州、幽州、荆州、益州、广州、扬州、交州等,如果撤大都督府改为府,那么凉州大都督府以后就是凉州府,比洛阳、长安两京要稍低半格,长官为府尹,而不设府牧。”
牛建武马上明白过来,长安洛阳二府的府牧,本就相当于是州刺史,府尹和少尹,是相当于州长司和司马的。之前各大都督府,也都是由亲王遥领大都督职,并不到任主事,都是以长史兼刺史实际主持。
现在要撤都督府的话,以后便是府尹直接主持,而不再有府牧或是长史也不会再有刺史。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名字变动,而是大都督府、都督府与一般州最大的区别,在于都督府军政一起管,所以都督往往还例兼刺史,一个衙门两块牌子。
可如果撤都督府设府或改回州,那就意味着中原这些都督府,以后军事职能就将减弱,甚至都督府下原辖有的军镇、军城等也可能裁撤改变。
“中原内地的都督府设立,本就是国朝建立之初,天下还不安稳,于是才由总管府转变而来,而现在中原内地太平安稳,军事需求也确实没多少了,已经不太适合当下的实情,裁撤也是正常。”
扬州广州等重镇,如今也都是繁华大城,撤都督府后,由州升格为府,也是正常。
“并、幽、益都属于边地吧?也撤?”
“并幽益可不是边地啊,并州外还有漠北,幽州外也还有辽西辽东,益州外还有西昌,如今已经不是缘边之地了,属于内地了。”
“交州倒还算是边地,所以会被保留,不过可能会恢复安南旧名。”
很明显,不可能仅是把那些大都督府改为府,把都督府改为州这么简单,这必然还涉及到裁撤军镇、将士等一系列跟枢密府、军事相关的后续。
“有一点,比如说广州大都督府改为广州府后,广州府尹不再管辖军事,统领州镇兵,那么广州镇海军以及原广州都督府下其它的镇戍兵也不可能全都裁撤吧,这等大镇要地,总还会保留些兵马的,这些兵马,以后又归谁统领指挥?总不能直接归各道的经略使统领,或者说直接由枢密院指挥吧?真要有事,也鞭长莫及啊?”
这是一个问题,没有了都督府,那最好当然是交由各道四司之一的经略使司的经略使来统领,但是按之前朝廷在每道设立的四司职责来看,道经略使职权相对较弱,一般是管地方团结兵、以及征兵点选、名册军械这些的,并不能直接指挥镇戍兵。
如果现在把兵权下放给他们,那么这各道经略使的兵权可能比之前的都督还大了。
“经略使司就算统领各道的兵将,可平时也只有握兵权而已,又没有完整的调兵权、指挥权等,只有遇到征战等,由皇帝和枢密院组建行营,行营总管拿到兵符调令等,才能从经略使司验符调兵,再者说,不管是以后的经略使司还是行营总管,他们都不能管理地方民政,也不能管钱粮财政,因此没什么可担心的。”程处默倒是觉得按趋势,以后中原内地确实打仗的机会较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