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秦为仔细研读后那封奏疏后,他唯有苦笑。
庞籍在奏疏上说,大宋之祸在于内患,权贵势大威胁超纲,可却不能下手太重,以免引发党争之祸。
初看这封奏疏时,秦为讥笑庞籍这是在婉转为张士逊等人求情。
可后面,庞籍却历数了以工代赈的诸多好处,并且注明了许多细节应该如何处理,地方上遇到阻碍后,又应当如何安置。
很详细,连秦为这个提议者都没有想到这般程度。
这也是为何以工代赈施行一年之久,那些权贵却找不到任何理由反对。
以至于他们还要靠天狗食月这种滑稽的理由,去逼迫赵祯收回成命。
可以说这一仗之所以能赢,庞籍的那封奏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秦为并不讨厌庞籍,反而他认为,大宋就该有几个像庞籍这样的官员,不仅能做到耿正不阿,还能不偏不倚,一心只为了家国着想。
“令郎的脾性太过偏激,这不是好事儿……”
他并没有直接拒绝庞籍,只是点出了庞世英身上的一些缺陷。
这娃儿聪明是肯定的,可偏偏他又太聪明了。
这样的人想法太过自我,根本不懂一点儿为人处世。
他可以教授给庞世英学识,可在这之前,他要先把这娃身上的劣性给磨平了,否则今后必成隐患。
庞籍苦笑着点头:“小儿就是太孤傲了些。”
只是孤傲吗?
当日在国子监门前,庞世英那目空一切的眼神,他现在还记得。
这样的人若日后做了官,他将不会被任何党派所接受。
秦为叹息一声:“庞府尹也是为官多年,须知一旦令郎入了仕途,那这份孤傲就会要了他的命。”
庞籍知道秦为这话皆是良言,所以沉默了少许,便拱手准备离开。
他知道,自家儿子怕是拜不成这个师了。
“国子监有入学试题,想来以令郎的水平,入学应当不难……”
走出几步后,秦为回头叫住了庞籍。
算是给了这个面子。
“多谢……”
……
历朝历代,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涌现出一批所谓的难民。
或是因为天灾,或是因为人祸。
只是今年这些难民却不是因为天灾人祸,而是前年的旱灾太严重了,导致许多地方的百姓两年都没缓过来。
以工代赈是个好法子。
可那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灾民多了,土地就少了……想要活下去,就只能继续做流民,四处流窜之后,要么饿死异乡,要么求得一线生机。
而汴梁作为国都,自然就成了灾民们首选的地方。
这不能全怪执政者无能,实在是现年间的产出实在有限。
想要和后世那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不可能的,这毕竟是封建皇权统治下的社会,能做到妥善安置就是极为不易了。
国子监的空地里都是学生,此刻一顶顶帐篷在空地里撑开,那些学生们在相互帮助固定帐篷。
“陛下,您怎么来了?”
秦为没想到赵祯竟然出宫了。
本朝皇帝出宫不是稀罕事,可这几日因为流民的事情,汴梁城内不是很太平。
赵祯就这么明晃晃的溜达到了有流民的地方,难道不怕危险?
一身青衣小帽,面带阳光的少年看着朝气蓬勃。
他看着那些忙碌的学生问道:“宰辅们没发话?”
这事该是政事堂拿出解决办法,并交代人执行,怎么就跑到国子监来了呢?
赵祯的眸色微冷,他早就觉得现在的宰辅配合的也久了些,是该换人了,可到底是王臻、还是王尧臣呢?
除了这二人,朝中其他有资格的人不多,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赵祯也不想再弄几个除了老成持重就只会结党拉邦的人来了。
秦为并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然说不定真会给他提些建议。
“陛下,是臣知道了流民的事,主动去找了相公们,把暂时安置流民的事给揽过来了。”
“为何?”
赵祯并未看秦为,而是负手看着厨房。
欧阳修和韩琦文彦博三人正在进进出出,满头大汗的干活。
只是韩琦和文彦博似乎没干过什么家务,对着些苦力活更是有力也干不明白,只能在旁边给欧阳修打下手。
秦为不慌不忙道:“陛下,自从前年以工代赈开始,各地灾民的情况多有好转,如今汴梁周边地区,已经很少再出现流民四窜的情况了。”
赵祯笑道:“这是好事儿。”
秦为点点头,继续道:“所以臣就在想,如此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可为何就会有人百般阻挠呢?”
利益驱使而已。
赵祯脸色渐渐变冷,道:“因为那些人太多了,所以但凡有人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就会有人从中作梗。”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这一现状,无非两个办法,一是雷霆镇压……可问题是这么做会让好容易才休养起来的大宋再入困境……”
说白了还是隐患太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