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电子厂,研发基地。
曹卫东接到消息就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随着他的到来,研究基地的管理部主任陆友通,以及负责EDA软件开发的总工程师等纷纷迎了过来。
大家齐聚一堂。
等人都到齐了,陆友通说道。
“厂长,我们准备测试星火EDA4.0版本了。”
星火电子厂目前的产品体系是免费的学习版2.0,待发售的版3.0,以及还处于研究阶段,即将进行最后测试的4.0版本。
“可以。”
曹卫东点了点头。
星火EDA4.0将于今天开始测试。
在接到电话后,他特意过来观看。
随着陆友通一声令下,测试开始了。
一名工程师上前操作。
星火4.0的启动画面延续了星火一贯的简洁——
漆黑夜空下,一颗星辰由黯淡逐渐闪耀,最终画面定格,然后切换至使用界面。
流畅!
舒服!
简洁!
尤其是纯中文界面,让人有种天然的亲切感。
然而除了这些优点之外,让人惊讶的,还有星火EDA的运行方式——
“除了这些优点外,星火4.0最大的提升,就是自动化操作。”总工程师笑着为大家介绍。
“自动化操作?”
曹卫东好奇的询问。
“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傻瓜式操作.......”
总工程师说道。
“我们在软件中内置了许多用户常用的底层逻辑链条,当用户想进行某些操作,并且该操作与我们预设的结果相吻合时,就可以直接启用我们提前预设好的程序,自动化的完成设计。”
旁边参观的某个星火电子厂干部惊讶的问道。
“这么厉害?岂不是说可以让很多没学过的人也可以快速上手了?”
“不,我们目前预设的还不是很多,无法满足大多数的使用,而且EDA只是一款工具,是否能出结果,还在于使用者。”
工具只能优化,是永远无法取代人工的。
当然,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仅局限于人工智能未出现之前.......
总工程师这时候耐着性子为大家解释起来。
“而且在自动化流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添置修改参数,这样得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而这,更需要使用者进行灵活的操作。”
“当然,我们未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整理出更多的可操作逻辑链条,补充到软件的“库”里,逐渐完善.......”
曹卫东感慨道。
“已经很不错了。”
他觉得这套软件其实已经有几分智能化的影子了。
当然,距离真正的智能化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因为那需要足够强大的计算机算力。
以目前的科技来说,EDA的发展方向无非就是算法、架构两个方面的优化。
国际上的知名公司,又或者星火电子厂,都在围绕着这两方面努力。
但是在万界商城中,曹卫东看到过属于未来科技的EDA软件。
其中有两个分支。
一是智能化。
二是云计算。
前者就是工业软件与智能程序相结合。
依靠电脑本身算力进行芯片的智能推演、设计、纠错、试验。
后者直接把EDA的算力搬到云空间里。
云服务器的算力有多大,EDA的算力就能有多大。
理论上,应用云算力的EDA,其算力是没有上限的,性能取决于运行设备。
当然,这两条发展途径是熟路同归的。
因为随着芯片发展,必然会进入到亚纳米时代,光纳米时代,又或者集成电路规模超大型时代,到了那时候,只有依靠庞大的算力及人工智能的精细化算力运用,才能完成所需的芯片设计。
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必将迭代。
不过曹卫东目前没有兑换那些技术。
因为以当前的生态而言,就算他把那样的EDA软件搞出来,也会被束之高阁。
现在的商用电脑在启用EDA软件后,只会有两个选择。
一,软件崩溃。
二,电脑崩溃。
“国产光刻机已经突破,采用浸润式技术后,理论上已经进入到14nm时代,甚至可以冲击7nm.......”
“硬件已经成熟,我要不要搞国产CPU和GPU,国产商用电脑和操作系统?”
曹卫东忽然生出这个想法。
芯片是一种将电子元件和电路全部集成在一起的半导体器件。
应用在电脑上的,大致有四种芯片,既CPU、GPU、TPU和Soc。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芯片,负责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处理各种数据和信息。
GPU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图形数据的芯片,通过大量的计算核心,可以并行处理大量的简单计算任务,从而实现高效的图像渲染和并行计算。
这是日常最容易接触的两类芯片。
倪光南当初想要研究的,就是其中的CPU。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