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肃看她垂首恭恭敬敬跪着自然不怎么高兴,生怕她压到了肚子里的孩儿。不放心地多看了两眼,这才沉声道:“徐肃见过方大人。”
方老爷子不动声色地盯了两人好一会儿,眉心一点点皱起,似在思索什么。过了好半晌,才一点点舒展开来,眯眼“唔”了一声:“起来吧。”
声音和气,听不出什么不妥来。方筠瑶没敢掉以轻心,悠着动作慢慢地起了身,生怕老爷子看出半分不妥。
方老爷子面上关切问道:“丫头一个人进京不容易吧,说来也巧,前些年我让人去寻你和你娘的时候,偏生没找着,万幸你这丫头伶俐,这才能一路安然无恙地进了京。”
方筠瑶知道这话里的关心是少,试探居多。她要是不解释清楚自己一个弱女子怎么避开战祸一路上的京,怕是老爷子不会相信。
“父亲在蓟州城破后殉职了,娘亲也随着去了,知我孤苦无依,二老临去前特意把我托付给了徐公子。”说到这里含情脉脉地看了徐肃一眼,又继续道:“边关战事四起,我们随着难民一路逃,直到后来徐公子做了百夫长这才好了些。”
“徐公子”有点怔,怎么进门前还叫他夫君,进门后就改口“徐公子”了?
剩下的事也不用她说了,方老爷子对这后事知道得挺清楚,提到了她的父亲,老爷子语气更软了几分,感慨道:“丫头你这几年也是不容易啊!”
方筠瑶又双手捧过一个小匣,上前几步呈给了老爷子。
老爷子一怔,心思电转间想明白这里头一定是青廷的遗物,深吸了几口气,微微抖着手打开匣子,上面放着小小一块持经观音和田玉坠,只有小孩半只手掌大小。
老爷子手一哆嗦,差点拿不稳——那观音玉的小小缝隙里,竟然还有红褐色的血迹!
方筠瑶哭道:“这枚玉坠父亲生前从不离身,直到去世前还紧紧攥着不放,可筠瑶无能,没能收敛好他的尸骨,只能带走这枚染了血的玉坠,洗了整整三日,上面的血迹总是洗不干净。”
方老爷子心中大恸,他还记得,这玉坠是青廷入学那年他精心挑的,持经观音佑他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这玉坠光滑圆润,没有半个棱角,就连观音大士的莲座都快没磨没了形状,一看便知是常常用手摩挲才成了这样的。本是这么小个坠子,都这么多年了青廷竟还好好留着!
两滴浊泪顺着眼角的皱纹留下来,方老爷子把这染了血的玉坠用手巾一层层包好,好生揣入了怀中。这才去看匣子里的另一样东西——是一封书信。
崭新的信封,里面的纸张却皱巴巴的,陈旧得泛了黄,老爷子目光深深地看了方筠瑶一眼——丫头有心了,这些年四处流离却还能把父亲的遗物保存得这么好。
“父亲大人亲启——不孝子青廷……”
在这信中,方青廷写尽了自己忤逆父亲的悔悟,写尽了自己对家中老父的思念,也提到了对刘家小姐的愧疚,自然也写明了自己对妻女的爱。
在他的信中,这妻女与父亲之间的抉择,这何止是两难的局面,简直是千难万难。“青廷恨不能承欢膝下,愿父亲大人福寿延年,莫要为不肖子伤心。”
信的最后字迹凌乱,甚至连落款都只来得及写了一半。
总而言之,这封书信情真意切,字字戳着方老爷子的心。方老爷子甚至都能想象得到儿子是在城破后千钧一发的时刻不去逃命,反而写了这样一封剖心的信,郑重托付给了孙女。
——他哪能猜得到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于敌军初初攻城之际就开始提笔写这信,写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城破后更是吓破了胆子,生怕自己被敌人抓去剖心挖肝,当下自尽身亡了。
消息到了京城,被美名其曰“英勇殉城”,还混到一个好名声。
方老爷子抹了一把眼泪,手中薄薄一封信如有千钧重,他捧着这封信的时候甚至手都在抖——这哪里是普通的家书,明明是青廷的临终遗言啊!
如今这信辗转五年,总算送到了他的手上。
方筠瑶泣不成声:“一路坎坷流离,筠瑶曾经多次想随着父母去了,到了下面也好孝敬他们。可既然老天怜我,又有徐公子一路不离不弃,筠瑶这才能进了京,才能见到祖父大人。”这话是提前斟酌好的,说来情真意切垂泪涟涟,一点都不含糊。
老爷子抹干净眼角的浊泪,叹息道:“丫头你且放心,但凡老头子我活着一天,就不会让人欺了你去!你且安心在这家中住着,一切大小事宜自有人替你安排妥当。”
方筠瑶打了小小的哭嗝,连痛哭的声音都噎了一下——让她来方府来住?让她离开苦心经营的徐家?那她这个肚子还如何能瞒住?未嫁闺女生了个娃如今又搞大了肚子,老爷子不会打死自己吧?
她今日来的本意不过是为了跟这位祖父叙叙旧情,与方家攀上关系,好让老夫人那边松松口。怎么她这刚认了的祖父便要她来方府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