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得益于极高的空间利用率,裂隙地并不显得拥挤。这块夹缝中的平面飞地,每一处都得到了最极致的运用,并且使用了大量折叠、压缩空间的技术。一立方米的空间,当成一百立方米用并不少见。甚至部分地方出现了1:的压缩比。也还有一些地方使用的是亚空间、深层空间的技术,相当于在一个空间里,再嵌套一个空间,所以,也有嵌合空间的说法。
关于空间的开发,裂隙地一直都十分卖力。毕竟,裂隙地本身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小的根本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生命流量。而这块空间,又根本无法用通俗价值来衡量,是绝不可能放弃的地方。
除了向内不断深挖,最近几千年里,裂隙地也一直在研究向外开垦的开发路径。只是,向外开垦需要直面混沌与虚空,难度很高,也非常危险。一般的虚空还好说,要是碰到离散的混沌空间,那就免不了直面一场混沌风暴了。甚至可能遇到那些被放逐到混沌空间里的,彻底发疯的支配者或者神灵。
裂隙地的维持机构,一直对此十分谨慎,在最近的一个千年里,总算取得了一些成果,成功地开垦出了一片完全人工制造的空间。那片空间有个通俗的名字,“见证者新区”,意为裂隙地见证新时代的起点。
见证者新区十分珍贵,目前还不被允许外来游客、劳工进入,只有原住民才能进入,并且原住民能够活动的范围,也仅限于见证者新区的外缘部分,更深处,目前还从未向公众披露过详细内容。
黎木从一份旅游杂志上,看到了关于见证者新区的内容。他好奇地问在旁边喝茶的旅舍老板,
“卡金芙女士,您有去过见证者新区吗?”
躺在摇摇椅上慢口品茗的老妇人,卡金芙女士,是黎木榻居旅舍的老板,是人族里的“常规人种”,常规人种,就是最常见的人种。她是裂隙地的原住民,据说祖上曾是第一批在这里扎根的生命之一。原住民的身份,让她不必从事生产劳动,依靠维持域分发的福利,就能活得非常好。
年轻时积累下来的财富,让她足以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栋小楼。将小楼改造成旅舍后,就做起了生意,专门接待进入第九扇区,“人与类人生命”交互段的旅客。
因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只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做,所以收费并不高,服务也很平澹随意,跟那些大旅舍、大酒店比不了,旅客自然也就不多。她本人也省得折腾。
卡金芙女士,跟黎木在地球上遇到的那些爱跳广场舞的退休老太太没多少区别,善良、和蔼、热心,爱跟人聊天。一听黎木说起见证者新区,老太太的眼睛就亮了,立马说起那让她骄傲的儿子。她的儿子,现在就在见证者新区,从事开发建设工作。
那可是在所有裂隙地原住民里都数一数二的好工作,相当有前途。
老太太滔滔不绝,把儿子小时候换尿布的事儿都抖了出来,听得黎木直乐呵。
哪怕是在裂隙地这种科技与非凡力都相当发达的地方,也仍旧保留着十分常见的人文建设内容。这里既有压缩空间的超高端技术,也有传统报社与报童这种相当复古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人与类人生命”交互段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他形态的生命所处的交互段,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裂隙地的学术界一般称这种现象为“碰撞保留”,指一些对时代完全没有推动作用的生产与学习内容,在新兴事物不断崛起碰撞的情况下,反而得以完好保留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一般也只会存在于裂隙地的这种维持制度下,既维持机构高度统一且思想反馈极其系统化。绝大多数维持人员,都严格遵循维持意志。
简单地说就是,绝大多数当官的,都“一心为民”。
所以,当黎木走在第九扇区“人与类人生命”交互段的大街上时,方方面面既让他觉得割裂,又觉得和谐。甚至能看到马车在地面奔跑,穿梭机在空中各个站点穿梭的情况。而传统邮寄信件,居然也能与电子邮箱分庭抗礼。简直就是对传统与变革齐头并进的完美诠释。
维持机构愿意专门付出资源,用以维持传统生产与学习内容,也可见其社会制度的独特性了。
总之,这里的一切,对黎木而言,都十分新奇。他并非没有见过高科技与旧时代产物,只是,像裂隙地这种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同时存在,并且还“相处”得十分融洽,没有产生任何矛盾的情况,的确是头一次见。
因为聊得十分开心,卡金芙女士邀请黎木与她共进晚餐。说得这么正式,其实就是留在她家里吃饭。她的家,就是旅舍后庭的一个庭中院。这种模式让黎木觉得相当亲切,以前见过不少这种生活与工作都在一个地方的家庭。
目前,她家中只有她、三个旅舍员工和两个孙子。旅舍员工都是有些岁数的大叔大妈。两个孙子,一男一女,都还在念书,现在正放中假,就在家里帮做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