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时声行军靠后,抵达战场时杨正芳已经遭受攻击,为避免被截击的可能,没有迅速支援杨正芳,而是为保存己方力量从兴平方向渡河。
大家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选择最为保守的战术。
突然遇袭,后知后觉,三个总兵在行为上都有过协同作战的尝试。
但这样的尝试,沟通全靠心电感应,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跟自己配合,自己则不会去配合别人。
因为头顶没有指挥官,既没有指挥,也没人背锅,任何激进战术都会使自己蒙受损失、自取祸端。
然后因为在一开始不协同、进行自己最擅长、最保守的战术,在真正交兵接战后又被迫使用代价最大、最激进的战术,来进行扭转战局颓势的尝试。
祖宽劫掠完回来,发现杨正芳遇袭,遂对超过己方十倍的敌军援军,发起最勇猛的骑兵突击。
杨正芳则死咬住拥有重炮的敌军,进行自己最擅长的重兵格斗,雷时声渡过河流,看见撤退的‘祖宽’,便立即列阵试图为其提供保护。
兵是好兵,将是好将,一到会战就拉稀。
刘承宗觉得这是明军面临的客观环境就是如此。
朝廷需要各地军队平时少投入、少拿饷,开战时少出兵、少吃粮、速取胜。
结果各地就都形成了以千余军人为核心的精锐部队,不论步骑,都能做到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快速投入战斗、快速胜利的指挥体系。
可一旦敌人强大到,单一的精锐部队已经无法取胜,朝廷需要组织会战,就会把各地各种精锐力量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三头六臂的缝合怪胎。
缝合怪很强,但三个脑袋各有想法,每个脑袋只跟自己的两只手熟,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战术跟敌人作战,打出去就是双拳难敌四手。
太典型了!
刘承宗在土山上缓缓摇头,在笔记中写下‘指挥’二字,叹息道:“这就是明军,崇祯年间的明军。”
喜欢顽贼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顽贼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