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治理下,已从元末的战乱废墟中逐步崛起,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北方边疆在徐达等将领的苦心经营下,防御稳固,蒙古残余势力虽仍在草原徘徊,但已难以对大明构成致命威胁。然而,西南地区宛如一块尚未完全雕琢的璞玉,其错综复杂的局势,始终如芒在背,令朱元璋忧心忡忡。
此前,朱元璋为实现和平统一西南的宏愿,精心挑选了机敏过人、对西南风土人情了如指掌的礼部侍郎杨宪,肩负诏书与丰厚赏赐,踏上了充满挑战的招抚之路。杨宪一路风餐露宿,穿越无数山川险阻,终于抵达了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统治的云南领地。
在梁王气势恢宏的府邸中,杨宪恭敬有加地呈上诏书,言辞恳切且饱含诚意地传达朱元璋的旨意:“梁王殿下,当今圣上朱元璋,以天下苍生为念,仁德广布,心怀四海。深知西南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日夜渴盼太平,特命在下前来,诚邀殿下归附大明。圣上承诺,殿下若顺应天命,归附之后,不仅可保荣华富贵,且能继续庇佑属地百姓,共享大明之昌盛繁荣,同沐圣恩。”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缓缓展开诏书,目光逐字扫过,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他在云南经营多年,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权势滔天,尽享尊荣。如今要因归附而大幅削减手中权力,这让他内心充满了不甘与挣扎。
梁王沉默良久,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与纠结,缓缓说道:“杨侍郎,本王在云南与属地百姓休戚与共,圣上的美意,本王心领了。只是这归附之事,关乎重大,还需与众臣商议,还望侍郎宽限几日。”
杨宪见梁王并未当场拒绝,心中稍感宽慰,连忙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如此大事,自然需从长计议。还望殿下早日决断,莫负圣上一片仁德之心。”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梁王与心腹大臣们日夜商议。一位足智多谋的心腹谋士进谏道:“殿下,我等在云南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拥兵自重,方能独霸一方。一旦归附大明,权力必将被大幅削弱,恐再难有今日之权势。云南地势险要,山川阻隔,易守难攻,我军亦有一战之力,何必受制于他人?”
梁王听后,心中的天平逐渐向抗拒归附倾斜,他紧紧握住拳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然,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本王在云南经营多年,岂能轻易放弃手中权力,受制于人。”
几日后,杨宪再次求见梁王,询问归附之事。梁王态度坚决,语气冰冷地说道:“多谢圣上美意,但本王以为,如今云南治理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无需归附大明。还望杨侍郎回去告知圣上,本王愿与大明保持友好往来,但独立之局面,本王绝无更改之意。”
杨宪大惊失色,急忙劝道:“殿下,此举恐触怒圣上。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兵锋所指,无人能敌。殿下若执意抗拒,后果不堪设想啊。”
梁王冷哼一声,不屑地说道:“我云南地势险要,岂会惧怕明军来犯。本王主意已定,杨侍郎无需多言。”
杨宪无奈之下,只得带着梁王的回复,快马加鞭返回应天。一见到朱元璋,他便伏地请罪,将梁王拒绝归附的详细情形如实禀告。
朱元璋听闻后,神色愈发凝重,他缓缓站起身来,在大殿中来回踱步,陷入了沉思。良久,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而决绝,说道:“看来,和平招抚已难以实现,这梁王妄图继续维持独立局面,实在是不识时务。为了大明的统一大业,武力征讨势在必行。”
朝堂之上,众大臣听闻此事,纷纷进言。有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西南地势复杂,山峦叠嶂,丛林密布,若贸然兴兵,恐陷入苦战,损耗国力,还需谨慎行事。”
朱元璋微微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朕深知西南征讨不易,但西南割据势力不除,大明难以真正实现统一,百姓难以真正过上安宁的生活。朕意已决,当务之急,是要精心筹备,制定周全的作战计划,务必一举平定西南。”
于是,朱元璋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武力征讨西南之事。他深知,此次出征,不仅关乎西南地区的归属,更关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首先,朱元璋在朝堂上与众位大臣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对西南地区的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西南之地,山峦纵横,丛林繁茂,交通极为不便,且各割据势力盘根错节。我军出征,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方能胜算在握。”朱元璋目光炯炯地看着群臣说道。
一位大臣起身进谏:“陛下,西南多山地丛林,粮草运输必将困难重重,这对我军后勤补给是个极大的考验。”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说道:“粮草补给确实关键。朕命户部即刻着手筹备充足的粮草,并规划合理的运输路线,确保前线供应无虞。同时,可在沿途设立补给站点,保障粮草的顺利转运。”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道:“陛下,西南气候多变,瘴气弥漫,我军将士需适应此地气候,避免疫病流行,影响战斗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