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星辰·味」的最后一位客人满意地离开。林晚星站在空荡的餐厅中央,目光缓缓扫过精心设计的空间——青花瓷瓶中的花束依然鲜艳,开放式厨房锃亮得不染尘埃,墙上挂着她与各国主厨的合影。
周雨整理完当日账目,抬头看见她伫立的身影,轻声问道:“累了吧?今天接待了三批媒体,还完成了新菜品的拍摄。”
林晚星摇头,唇角浮起一丝若有所思的笑意:“只是突然觉得,这一切像一场梦。”
陆时衍从二楼办公室下来,恰好听到这句话。他停在楼梯拐角,没有打扰这一刻的宁静。
窗外,塞纳河上的游船缓缓驶过,船上的欢声笑语随风飘入。林晚星转身,对上陆时衍的目光。
“三年前,我还在那个狭小的出租屋里直播做番茄炒蛋。”她轻声说,眼神有些恍惚,“谁能想到今天?”
***
这个机会来得恰到好处。
三天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成功之道》发来专访邀请,希望以林晚星为封面人物,做一个“逆袭人生”的深度报道。
采访安排在周二下午,记者是一位优雅干练的法国女士索菲。
“林主厨,您的成功故事在法国餐饮界已经成为一个传奇。”索菲打开录音笔,“从被剧组开除的小演员,到享誉巴黎的餐厅老板,您认为这个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林晚星沉吟片刻,目光投向窗外:“是认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她娓娓道来,从穿书初期的迷茫,到决定重操旧业的坚定;从《烟火小厨》的一夜爆红,到被质疑时的从容应对。
“最初很多人说我靠运气,甚至有人说我借绯闻炒作。”林晚星语气平静,“但我始终相信,美食本身会说话。”
采访中,她难得地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记得刚到巴黎时,我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租下这个店面。第一个月,每天只有零星几桌客人。团队的人都劝我降价促销,但我坚持定位高端。”
她指着餐厅一角:“那时我就坐在那个位置,一遍遍研究菜单,思考如何让中餐在法国获得它应有的尊重。”
索菲被她的真诚打动:“那么,您认为是什么让您最终赢得了市场?”
“真诚与创新。”林晚星不假思索,“我不做为了迎合西方口味而改良的中餐,而是坚持展现中餐的精髓。同时,我也不排斥融合与创新,比如我们的招牌菜‘松露小笼包’,就是中法食材的完美结合。”
采访持续了两个小时,林晚星金句频出。
“有人说我是逆袭,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回归——回归到我真正擅长的轨道上。”
“成功没有捷径,但有秘诀——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然后做到极致。”
“美食无国界,但厨师有根。我的根在中国,这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采访接近尾声时,索菲问了一个更私人的问题:“在这一路上,谁对您的影响最大?”
林晚星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在吧台旁工作的陆时衍:“有很多人。我的团队,支持我的食客,还有...那些在我最困难时给予信任的朋友。”
陆时衍手中的动作微微一顿,没有抬头,但唇角几不可见地扬起。
***
采访刊出后,引起了远超预期的反响。
《从炮灰到顶流:林晚星的逆袭哲学》——杂志封面上的标题格外醒目。内页整整十二版的深度报道,不仅详细记述了她的奋斗历程,还配发了多张她在厨房工作、指导学生、与食客交流的照片。
最引人注目的是杂志中间的拉页——一张林晚星站在塞纳河畔回眸的照片,身后是华灯初上的巴黎,她的眼神坚定而清澈,配文是:“真正的成功,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报道发布的当天,「星辰·味」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不仅有食客预订,还有许多在法华人和留学生打来表达敬佩与支持。
“林主厨,您的故事给了我很大勇气。”一位在索邦大学读商科的中国留学生激动地说,“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回国发展,现在明白了,无论在哪里,只要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就能发光发热。”
这样的反馈让林晚星深感意外,也让她开始思考更多。
当晚打烊后,她召集全体员工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今天收到很多年轻人的留言,说我们的故事激励了他们。”林晚星站在团队面前,语气诚恳,“这让我意识到,‘星辰·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
周雨点头:“今天社交媒体上,关于你的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五千万。很多人都在讨论‘逆袭’这个话题。”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这个理念进一步深化?”林晚星眼中闪着光,“我打算设立一个‘星辰奖学金’,专门资助有烹饪梦想但经济困难的年轻人。”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一致支持。陆时衍更是主动提出:“我可以联系几家投资机构,共同参与这个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