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百叶窗,在料理台上投下细密的光斑。林晚星站在灶台前,凝视着案板上并排放置的两种食材——云南野生黑松露与本地土鸡蛋。松露的粗犷香气与鸡蛋的温润质感在空气中形成奇妙的张力。
还是不够和谐。她轻叹一声,这已经是本周第五次尝试改良黑松露蛋炒饭。国际美食节临近,创新菜却始终差着最后一分火候。
门锁轻响,陆时衍拎着一个纸袋走进来,目光扫过操作台上几盘未完成的炒饭:看来你遇到瓶颈了。
松露的野性总是压过蛋香。林晚星用银勺舀起一勺炒饭,要么香气太冲,要么完全失去松露的特质。
陆时衍放下还冒着热气的豆浆:先吃点东西。我带了城西那家老字号的豆浆和粢饭团。
这个贴心的举动让林晚星微微一怔。她确实从昨晚开始就沉浸在试验中,忘了进食。接过温热的豆浆,她忽然想起什么:那家店不是七点就排长队吗?现在才八点半......
今早有个跨国会议,顺路。陆时衍轻描淡写地带过,视线却落在她略显苍白的唇色上。
用餐时,林晚星无意间提到:其实最地道的粢饭团应该用隔夜饭,米粒更有嚼劲。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划过脑海。她放下筷子,快步走回灶台前:我明白了!不是食材的问题,是烹饪顺序!
她重新点火,这次先将隔夜米饭炒至粒粒分明,再将打散的蛋液缓缓淋入。金黄的蛋液包裹住每粒米饭,最后才撒上切得极薄的黑松露片。锅铲翻飞间,松露的香气被热气激发,却不再掩盖蛋香,反而形成层次分明的复合香味。
尝尝看。她将新出炉的炒饭盛入青花瓷碗。
陆时衍细细品味,眼神微亮:这次对了。入口是蛋香的温润,回味才是松露的醇厚。
就像交响乐的声部交替。林晚星兴奋地记录着配方,我之前一直把两者同时下锅,难怪总是互相压制。
这个突破让她灵感迸发。接下来的三天,她陆续试验了茶香鸭方的改良版——用乌龙茶冷熏取代热炒,以及一道全新的花椒巧克力慕斯。
中餐与西餐的融合,不能是简单的拼接。她在训练笔记上写道,而要像不同文化的对话,彼此尊重,相互成就。
周五傍晚,陆时衍带来一个消息:美食节组委会更新了规则。创新菜环节要求选手现场阐述创作理念。
林晚星正在为巧克力慕斯调整花椒的用量,闻言动作一顿:用英文阐述?
法语和英语均可。需要我为你请一位语言教练吗?
不必。林晚星摇头,如果连自己的创作都说不清楚,那说明菜品本身就有问题。
她放下裱花袋,目光坚定:不过,我需要一个试吃的观众。不是美食家,而是完全不懂烹饪的普通人。
这个要求让陆时衍略显意外,但他很快领会了她的用意:你想测试菜品的普适性。
次日午后,公寓里来了几位特别的客人——陆时衍的助理小陈、楼下保安老周,还有恰好在附近拍戏的年轻演员姜云。他们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试吃。
别紧张,就当是朋友聚餐。林晚星将三道创新菜摆上餐桌,只需要告诉我你们最真实的感受。
黑松露蛋炒饭被装在仿宋的影青瓷碗里,茶香鸭方配着青瓷盘,花椒巧克力慕斯则盛在琉璃盏中。视觉上就已经是一场盛宴。
保安老周尝了一口炒饭,憨厚地笑道:这个味儿真稀奇,吃着又陌生又熟悉。
姜云对巧克力慕斯赞不绝口:刚开始是甜的,然后有一点麻麻的感觉,很上瘾!
小陈最是细心:我觉得鸭肉里的茶香若隐若现,好像故意不让人抓住似的。
这些质朴的评价让林晚星受益匪浅。她发现专业评审注重的技巧与平衡,在普通食客这里简化为了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是否好吃,是否有趣,是否让人记住。
送走试吃嘉宾后,陆时衍留下帮她整理厨房:现在对创新菜有新的理解了吗?
林晚星清洗着厨具,水流声衬得她的声音格外清澈:我想通了一件事。最高级的创新,不是创造全新的味道,而是唤醒记忆中的味道,然后给它一个新的可能。
她擦干手,拿起那本厚厚的训练笔记:就像黑松露蛋炒饭,本质还是每个人记忆里的那碗炒饭,只是多了一重惊喜。
夜色渐深,陆时衍准备离开时,林晚星叫住他:明天是最后一次模拟测试,你愿意当我的第一位正式评委吗?
这是我的荣幸。他站在门口,走廊的灯光将他挺拔的身影拉得很长。
周日清晨,林晚星比往常起得更早。她将厨房布置成模拟赛场,操作台上整齐摆放着计量秤、温度计和所有需要的食材。当陆时衍准时抵达时,她已经系好围裙,神情专注如即将上阵的战士。
计时开始。陆时衍按下秒表。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厨房里只有刀具与砧板碰撞的清脆声响,还有食材在锅中变化的细微动静。林晚星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如钟表机械。她为文思豆腐配了苏轼的雪沫乳花浮午盏,为茶香鸭方选了陆游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当最后一道花椒巧克力慕斯完成时,计时器正好跳到最后一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