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羡思索了好一会,才确定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帮助她。
她想要的这个人需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好对新兴的媒体业态有些兴趣。
“小七,”姜羡再次呼唤系统,“除了内容创作者,系统能否接入本地的求职招聘数据库?我需要筛选一位合适的助理。”
【从茫茫简历海里捞针?这个我擅长!】小七立刻来了精神,【说吧,小姜同学你对这个帮手有什么具体要求?年龄、性别、专业、工作经验?】
姜羡略作思考,意念清晰:“年龄22-30岁之间,性别不限。专业最好与传媒、管理、文学或设计相关,或者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
工作经验……不要求资深,但需要有基本的职场认知和不错的文字功底。
关键点是:目前处于求职困难或职业空窗期,对薪资要求相对现实,但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人看起来踏实、细心、有韧性。”
她不需要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人,那样的人她请不起,也未必愿意跟着她一个学生从头做起。她需要的是一个有潜力但暂时被埋没,渴望机会并能珍惜机会的人。
【懂了!筛选条件录入:潜力股,性价比高,有基础素质,处于低谷期。】小七迅速总结,【开始扫描接入的公开求职平台及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数据库……进行初步匹配……结合系统基础性格与潜力评估模型……生成推荐列表……】
几秒钟后,一个新的列表出现在姜羡的脑海中。这次不是短视频账号,而是一份份简短的求职者简历摘要,旁边附有系统小七的简短评语和一个综合潜力评级。
* 张雯雯,24岁,某211院校新闻学毕业。毕业后在一家传统报社实习后未留用,求职三个月未果。系统评语:文字功底扎实,沟通表达清晰,略显焦虑,对新媒体有尝试意愿但缺乏门路。潜力评级:B+
* 李明哲,26岁,普通一本市场营销专业。有过一年小型活动公司执行经验,公司倒闭后失业两个月。系统评语:执行力尚可,有一定策划思维,但对趋势敏感度一般,求职方向迷茫。潜力评级:B
* 陈默,28岁,美术设计专业。曾做过两年平面设计,因上一家公司架构调整被裁员,已待业四个月。系统评语:审美在线,性格内向但专注,不擅长自我推销,求职屡屡受挫。潜力评级:B+ (备注:或有意外惊喜)
* ……
名单上有五六个人选,评级都在B级左右浮动。姜羡仔细“浏览”着这些被系统筛选出来的、正处于人生短暂低谷的年轻人。
她的目光最终停留在“陈默”的名字上。
28岁,有工作经验,审美在线,因裁员失业且不擅长自我推销……这种特质,很可能意味着他珍惜机会,并且能沉下心做事。
“或有意外惊喜”这个备注也让她产生了一丝兴趣。
“小七,能获取到陈默更详细的简历和联系方式吗?还有,他最近是否有投递过新媒体或助理相关的岗位?”
【稍等……深度检索中……】小七的效率极高,【已获取完整简历及作品集链接(部分)。联系方式已标记。检索其近期投递记录,发现他一周前曾尝试投递一家小型文化公司的视觉助理岗位,但未获回复。】
“果然……”姜羡低声自语,一个念头迅速成型,“把他的联系方式和我标记出来。另外,小七,你能否生成一份看起来正式一点的‘实习生招募’或‘项目助理招募’的邮件?就用虚拟工作室的名义……”
话一出口,她便蹙起了眉。不对。
虚拟工作室?听起来就像海市蜃楼,经不起任何推敲,更谈不上真诚。在这种事情上耍小花招,无疑是自毁长城。她需要的是能并肩的伙伴,而不是轻易能被谎言吓退的临时工。
她沉吟着,指尖停下敲击。一个更清晰、也更坦荡的方案浮上心头。
“等等,小七”姜羡的目光变得坚定,“你帮我用我个人的邮箱,拟一封邮件。落款就写——‘京北大学学生姜羡’。”
她开始清晰地口述构想:“邮件大意是:我是一名对短视频和内容创作领域充满兴趣,并正进行一些初期探索的学生。目前,我个人需要一个项目助理,协助我进行创作者筛选、沟通和简单的项目管理。”
“我在网络上看到了陈默的简历和作品,”她特意强调,“对他的审美和设计背景非常欣赏。虽然我目前能提供的预算有限,大概每月6千到1万,工作形式也更偏向远程和弹性,但这会是一个直接接触行业前沿、积累宝贵经验的机会。如果他正在寻找机会,并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希望能约个时间简短沟通一下。”
【不错的主意啊!】小七的声音带着赞许,【以真实身份切入,降低防备,更能凸显诚意。让我来生成一下邮件内容呢…嗯…语气调整真诚一些、谦逊但目标清晰……适当引用他作品中的一两个细节,表明我们做过功课,增加说服力。发送时间设定为明天上午十点整,确保能被及时看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