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节:河北之危
漳水的秋汛刚过,浑浊的河水裹挟着败叶冲击着邺城的护城堤。郭子仪站在北城门箭楼,手掌抚过城砖上的刀痕——那是几个月前唐军收复邺城时,与安庆绪叛军激战留下的印记。他身上的朔方军铠甲沾着未干的露水,目光越过城外的芦苇荡,望向东北方范阳的方向,眉头拧成了川字。
“节度使,李光弼大人的信使到了!”亲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郭子仪转身,见一名浑身尘土的骑兵跪在阶前,怀中护着一封蜡丸密信。展开信纸,李光弼苍劲的字迹跃然纸上:“史思明悉发范阳、魏州之兵,号二十万,已过邢州,锋指邺城。肃宗陛下命九大节度使会剿,吾率河东军三万先行,明日可至。”
郭子仪捏紧信纸,指节发白。史思明这只老狐狸,自安庆绪死后吞并其部,如今已是安史叛军的唯一核心。邺城作为河北腹地的枢纽,北控幽燕,南接中原,是唐军楔在叛军心脏的钉子,史思明必然不惜一切代价来夺。他快步走下箭楼,甲叶碰撞声在空荡的城门洞回响:“传我将令,命衙内兵马使李忠义加固城防,城外民房尽数拆毁,漳水沿岸布设绊马桩;再派快马去魏州,告知崔光远节度使,务必袭扰史思明后路!”
次日清晨,邺城东门迎来了第一支援军。李光弼身着银甲,骑在一匹乌骓马上,身后的河东军阵列严整,陌刀手在前如林,弩箭手在后如墙。“子仪兄,别来无恙!”李光弼翻身下马,与郭子仪相拥,“史思明老奸巨猾,此次来势汹汹,不可小觑。陛下虽命九大节度使会师,但未设统帅,这兵权调度怕是要费些周章。”
郭子仪叹了口气,引着李光弼登上城楼:“我已让人在城西扎下主营,各路节度使到后,先开军事会议。眼下邺城守军仅五万朔方军,史思明号称二十万,实则不下十万精锐,我们必须集中兵力,坚守待变。”他指向城外的防御工事,“漳水我已命人筑坝拦水,若叛军攻城,便开坝淹其阵脚;城墙之上增设床弩与投石机,备好猛火油与滚木礌石。”
接下来的三日,九大节度使的兵马陆续抵达邺城外围。淮西节度使鲁炅带着岭南的藤甲兵,兵锋刚劲;兴平节度使李奂的神策军衣甲鲜明,携带着长安运来的新式连弩;范阳节度使侯希逸的幽蓟骑兵善长奔袭,马蹄踏过尘土飞扬;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节度使董秦、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也相继率军赶到,二十万大军连营数十里,旌旗蔽日,与邺城东北方向的史思明叛军形成对峙。
军事会议设在郭子仪的主营大帐,帐中九张案几围成一圈,沙盘上标注着邺城及周边的山川河流。郭子仪居中而坐,沉声道:“诸位将军,史思明据范阳、魏州之地,拥兵十万,如今兵临邺城,意在打通河北与河南的通道,威胁东都洛阳。我军虽众,但各部习性不同,需统一调度方能破敌。”
话音刚落,许叔冀便抚着胡须开口:“郭公所言极是,但我滑濮军刚从雍丘赶来,将士疲惫,若要正面迎敌,还需朔方军与河东军打先锋。”他话音刚落,鲁炅猛地拍案而起:“许将军此言差矣!叛军势大,当同心协力,怎可推诿?我淮西军愿为前锋,与史思明决一死战!”
“鲁将军勇悍,可嘉!”李光弼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但史思明麾下有‘曳落河’精锐,皆为契丹、奚族勇士,冲击力极强,不可轻举妄动。依我之见,可分三路布防:郭子仪公率朔方军守邺城正面,依托城墙与漳水防御;我率河东军与侯希逸的骑兵驻于城北,防备叛军迂回;鲁将军与崔光远将军率军驻于城南,截断叛军粮道;其余诸位将军率军居中策应,随时支援各路。”
众人纷纷点头,唯有季广琛迟疑道:“若史思明声东击西,主攻一路,我军分散布防,恐难以及时支援。”郭子仪道:“季将军顾虑有理,我已在各路之间埋设烽火台,一旦遇袭,白日举烟,夜间点火,援军须在一个时辰内赶到。此外,我已命人联络邺城周边的乡勇,让他们协助打探军情,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及时知晓。”
会议刚散,斥候便来禀报:“史思明大军已至邺城东北五十里的洹水,正在安营扎寨,其先锋将令狐彰率一万骑兵,已逼近城北的安阳桥。”郭子仪立刻与李光弼赶往城北,站在安阳桥对岸的高坡上望去,只见叛军骑兵如黑云般铺展开来,令狐彰的认旗在阵前飘扬。
“来得好快!”李光弼握紧腰间的横刀,“侯希逸,你的幽蓟骑兵可敢与之一战?”侯希逸是个三十余岁的壮汉,闻言大笑道:“李将军放心,我幽蓟男儿最善骑射,还怕这些契丹杂碎?”说罢翻身上马,高声道:“儿郎们,随我冲!”一万幽蓟骑兵如离弦之箭般冲出,与令狐彰的叛军骑兵在安阳桥畔展开激战。
一时间,马蹄声、兵器碰撞声、喊杀声震天动地。侯希逸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刺穿一名叛军骑兵的胸膛,鲜血喷溅在他的脸上。令狐彰见状,拍马迎了上来,两人刀枪相交,战在一处。令狐彰的刀法刚猛,侯希逸则灵活多变,枪尖如毒蛇出洞,屡屡逼得令狐彰险象环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