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中对龟息法的修炼方法记载得极为详细,从姿势的选择到呼吸的三个阶段,再到意念的引导,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力求让修炼者能精准掌握,通过“姿势蛰伏、呼吸深藏、意念专注”的融合,达到藏气固精、调和水火的目的。
(一)姿势选择:以“蛰伏”为核心,助气藏于内
龟息法的姿势以“蛰伏”为核心原则,目的是让身体处于一种放松、稳定、减少消耗的状态,如同乌龟蛰伏于壳中一般,为“藏息”创造条件。日记中推荐了两种姿势:卧姿(龟卧)与坐姿(龟坐),其中卧姿为首选,因为卧姿最能减少身体的消耗,让气息更容易藏于体内。
卧姿(龟卧,首选姿势):选择一张平整、舒适的床或石床,采用右侧卧的姿势(右侧卧有助于心脏的放松,避免压迫心脏,同时便于气息下沉)。下腿(右腿)自然伸直,脚掌放松;上腿(左腿)弯曲,膝盖轻轻抵靠在下腿的膝盖上方,形成一个自然的弯曲角度;上手臂(左臂)自然放置于身体前方,手掌向下,手指自然伸展;下手臂(右臂)弯曲,肘部支撑在身体下方,手掌轻轻托住头部,让头部保持自然舒适的姿势;身体放松,脊柱保持自然的生理曲线,不可弯曲或僵硬;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嘴唇轻轻闭合,呼吸通过鼻腔进行。
这种姿势如同乌龟将身体蜷缩在壳中一般,身体的暴露面积最小,消耗的能量最少,同时腹部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便于气息下沉至丹田与肾脏,实现“藏息”的目的。
坐姿(龟坐,备选姿势):若无法采用卧姿,可选择盘腿坐于蒲团上,采用“散盘”或“单盘”的姿势,以身体舒适为准。腰背自然挺直,如同“松柏立山,不歪不斜”,不可弯腰驼背,也不可过度僵硬;双肩放松,自然下沉,避免耸肩紧绷;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下,手指自然伸展;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身体保持稳定,不可摇晃。
坐姿虽然不如卧姿消耗少,但能让身体保持一定的警觉性,便于意念的集中,适合在白天修炼时采用。
日记中特别强调:“无论何种姿势,核心在于‘放松’与‘稳定’。身体放松,则气不妄动;身体稳定,则气能深藏。初修者建议从卧姿开始,待身体适应后,再尝试坐姿。修炼时,应选择安静、阴凉、空气清新的环境,避免在烈日下或嘈杂的地方修炼,以免火气干扰,影响藏息效果。”
(二)呼吸方法:以“深藏”为核心,分三阶段调和五行
龟息法的呼吸是其核心所在,与之前所学的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数息法都不同,它将呼吸分为“吸气、闭息、呼气”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要求,且与五行中的水(肾)、火(心)、土(脾)紧密相关,通过三个阶段的循环,实现“藏气固精、调和水火”的目的。
1. 吸气阶段:纳水之气,滋养肾脏(水)
吸气阶段的核心是“极缓、极深地吸气,吸纳天地间的水之气,滋养肾脏,增强肾精”。在五行中,水主藏,主精,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藏有生命本源的精气。立夏时节,火气炽盛,容易耗损肾精,因此,通过吸气阶段吸纳水之气,滋养肾脏,是龟息法“藏精”的关键。
吸气方法:
- 呼吸通道:以鼻腔为唯一的呼吸通道,嘴唇轻轻闭合,不可用嘴巴吸气,因为鼻腔属金,能过滤、温润吸入的气息,同时金能生水,有助于吸纳水之气。
- 呼吸速度:吸气的速度要极其缓慢,如同细流汇入大海一般,不可急促,时间可达8-10秒,甚至更长,以“不憋气、不费力”为原则。
- 呼吸深度:吸气要极其深沉,气息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气管,一直下沉至丹田(土位),再向下沉入肾脏(水位),让气息充满腹腔,而胸腔的起伏应几乎完全消失,只有腹部会像气球一样自然地向外隆起,但幅度远小于顺腹式呼吸。
- 意念引导:吸气时,意念集中于肾脏(腰部两侧),想象天地间的清灵水之气(蓝色气流)如同甘露般从鼻腔进入,缓缓下沉,经过咽喉、气管、丹田,最终汇入肾脏,滋养肾精,让肾脏变得充盈饱满,同时感受肾脏传来的温润暖意。
吸气要点:
- 吸气时要“细、匀、深、长”,气息的流转要自然顺畅,无阻滞感;
- 要感受气息下沉的过程,从鼻腔到咽喉,从咽喉到气管,从气管到丹田,从丹田到肾脏,每一个部位都要清晰地感受到气息的经过;
- 不可过度用力吸气,以免导致腹部肌肉紧张,影响气息的下沉与藏息效果。
2. 闭息阶段:调和土气,平衡水火(土、水、火)
闭息阶段是龟息法的核心,也是“调和水火、藏气”的关键。在五行中,土为五行之枢纽,主运化,主承载,能调和四行之气。闭息阶段,通过将气息藏于丹田(土位),让土气调和,进而平衡水(肾)与火(心)二气,实现“水火既济”的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