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的春分,来得格外平和。清晨推开古洞的石门,山间的薄雾尚未散尽,一轮红日正缓缓从东方升起,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沾着露珠的草木上。天地间没有了惊蛰时的躁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润而平衡的气息——白昼与黑夜平分秋色,阳气与阴气势均力敌,就连山间的风,也变得柔和起来,不再带着寒意,也没有夏日的燥热。
我捧着《五行养生法》日记,坐在洞外的青石上,感受着这“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节气氛围。今日的日记,开篇便点明了春分时节的养生要义:“春分者,阴阳之交,五行之衡也。此时木气渐盛,金气渐敛,二者相济;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二者相和。天地之气清宁而平衡,乃修炼逆腹式呼吸、纳气固精之绝佳时机。”
这段文字让我心头一振。自惊蛰开始修炼顺腹式呼吸,至今已有月余,我已能熟练掌握“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节奏,腹部的起伏自然流畅,气息也能轻松沉入丹田,感受到土气充盈、五行调和的舒适感。而日记中今日所讲的“逆腹式呼吸法”,显然是顺腹式呼吸的进阶之法,核心在于“聚气”与“固精”,这正是我迈向更高层次五行养生的关键一步。
日记中对逆腹式呼吸法的重视,丝毫不亚于顺腹式。作者写道:“顺腹为基,逆腹为用。顺腹者,养气调脏,打牢根基;逆腹者,聚气固精,提升层次。若无顺腹之基,逆腹难成;若仅修顺腹,气难凝聚,精易外泄,难达长生之境。”可见,逆腹式呼吸法是连接“养气”与“炼气”的桥梁,是从“调和五脏”迈向“纳气固精”的必经之路。
一、逆腹式呼吸的起源:从“顺应”到“掌控”的升华
日记中记载,逆腹式呼吸法的起源,源于古人对“气的掌控”的追求。如果说顺腹式呼吸是“顺应人体本能,回归自然呼吸”,那么逆腹式呼吸便是“主动掌控气息,引导气的运行”,是从“被动养气”到“主动炼气”的升华。
上古时期,先民在掌握了顺腹式呼吸法,实现了五脏调和、气血通畅之后,开始追求更高的养生境界——“聚气”与“固精”。他们发现,人体的气虽然能通过顺腹式呼吸得到滋养,但仍有大量气息在呼吸间流失,无法被身体充分吸收利用;同时,人体的“精”(生命本源物质)也容易因气息不固、意念散乱而外泄,导致元气亏损,衰老加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了一种与自然呼吸相反的呼吸方式——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这种呼吸方式能通过腹部肌肉的主动收缩与放松,增强对气息的挤压与引导,让吸入的清气更多地停留在体内,被身体吸收利用;同时,腹部肌肉的运动也能按摩脏腑,增强核心力量,有助于“固精”,防止精气外泄。
这种呼吸方式被命名为“逆腹式呼吸法”,“逆”即指与人体自然的顺腹式呼吸相反。古人将其融入五行养生之道,发现这种呼吸法能精准作用于五行中的金、水二气,增强肺的纳气功能(金)与肾的藏精功能(水),通过“金生水”的五行相生关系,实现“气聚而精固”的效果,从而为后续的丹道修炼打下基础。
日记中引用了一位古代炼气士的感悟:“顺腹如江河入海,顺势而为,滋养万物;逆腹如筑坝蓄水,主动掌控,聚气藏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顺腹为体,逆腹为用,体用结合,方能气足精满,延年益寿。”
二、逆腹式呼吸的修炼前提:顺腹根基与时节契合
日记中特别强调,逆腹式呼吸法并非人人可练,需要具备两个重要前提:一是顺腹式呼吸法修炼扎实,二是选择合适的时节进行修炼。
(一)顺腹式呼吸的扎实根基
逆腹式呼吸法是顺腹式呼吸法的进阶,需要以熟练的顺腹式呼吸为基础。具体要求包括:
1.能自然做到“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凹陷,无需刻意控制,呼吸节奏稳定;
2.能在呼吸时轻松将气息沉入丹田,感受到丹田处的温润感,实现“气沉丹田”的效果;
3.能在修炼时做到“守一”,摒弃杂念,心神专注于呼吸与气息的流转,意念控制能力较强。
日记中警告:“若顺腹根基不牢,气息无法沉丹田,意念无法集中,则强行修炼逆腹式呼吸,易导致气机紊乱,出现胸闷、头晕、心慌、腹痛等不适,反而损伤身体。”
经过一个多月的顺腹式呼吸修炼,我已能轻松满足以上要求:呼吸节奏稳定,气息能自然沉入丹田,修炼时也能做到心神专注,摒弃杂念。这让我对修炼逆腹式呼吸法充满了信心。
(二)时节的精准契合
逆腹式呼吸法的修炼,对时节的要求极为严格,最佳时机便是春分时节。日记中详细解释了原因:
1.阴阳平衡,气息平和:春分时节,昼夜均分,阴阳二气达到平衡状态,天地之气清宁而平和,无过盛或过衰之势。此时修炼逆腹式呼吸,能减少因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机紊乱,更容易掌控气息的运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