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引导这股调和后的能量流包裹内丹。立春时,内丹的能量流转如同“奔涌的溪流”,各行之气虽活跃却略显杂乱;而此刻,在水木相生的带动下,五行之气形成了有序的循环:木气生火气时,多了水汽的调和,避免火气过燥;火气炼金气时,有土气的缓冲,防止金气过锐;金气生水气时,得木气的引导,使水气不致泛滥;水气养木气时,获金气的收敛,让木气不致疯长;土气承载四行时,借火气的温煦,保持自身的活性。
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如同四季轮回般生生不息。我能“看”到,内丹周围形成了一个五色交织的能量环,木绿、火红、土黄、金白、水黑依次流转,每一行气的盛起都恰好推动下一行气的萌发,而每一行气的衰退又都及时得到上一行气的补充。内丹在能量环的中央缓缓旋转,丹体的琥珀色因五行调和而变得更加均匀,原本因某一行过盛而出现的“色块”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浑然一体的温润光泽。
“五行调和,丹体归元。”我心中默念,开始引导能量环向内丹渗透。这一次的渗透不再是“单向滋养”,而是“按需分配”——当感知到内丹的木行脉络略显虚弱时,能量环中的木气便会主动涌入,使其恢复充盈;当发现火气过盛时,能量环中的水气会及时介入,中和燥烈;金气过锐则有土气缓冲,水气过泛则有金气收敛,土气过滞则有木气疏通。
这种“智能调和”的过程,依赖于我对丹体状态的精准感知。起初,我总是反应滞后,往往等到某一行气出现偏颇时才加以调整,导致内丹的能量流转出现短暂的紊乱。后来,我借鉴了“水行顺势”的法门——不再刻意控制,而是让意念如同水面的浮萍,随能量环的流动自然感知,一旦发现某一行气有“过盛”或“不足”的苗头,便提前引导相关气行介入,防患于未然。
如此练习五日后,我已能精准把握调和的节奏。当能量环渗透至内丹核心时,丹心的阳种不再是单一的红色,而是泛起了淡淡的五色光晕——红、绿、黄、白、黑均匀分布在阳种周围,如同给火种裹上了一层五彩的外衣。这意味着,阳种已吸收了五行调和的精华,从“单一阳气”成长为“五行具足的生机核心”,其散发的能量也变得更加圆融,既能温暖丹体,又不会灼烧脉络。
调和内丹之后,便是“借水润身”的环节——将五行调和的能量通过内丹传递至全身,借雨水的润化之力,深化身体与内丹的融合。我引导内丹释放出一股“温润能量流”,这股能量流与立春时的“生发能量”不同,带着雨水的“渗透力”,能穿过皮肉筋骨,直达细胞深处。
能量流首先流向皮肤,与雨水浸润的体表水汽相接,皮肤瞬间泛起一层细密的水珠,如同出汗般排出杂质,原本因春日干燥而隐隐发痒的皮肤变得光滑水润,连毛孔都仿佛缩小了几分;接着流向肌肉,能量流如同温水浸泡肌肉纤维,将立春时因快速生长而产生的“紧绷感”彻底舒缓,肌肉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屈伸之间毫无滞涩;然后流向骨骼,能量流渗入骨髓,与雨水带来的地脉水气相融,骨骼传来一阵酥麻的“滋养感”,仿佛每一寸骨膜都被浸润,原本因冬藏而有些脆弱的骨骼密度明显增加;最后流向脏腑,能量流如同细雨般滋润五脏——肝得木气而疏泄有度,心得火气而温煦不燥,肺得金气而清润通畅,肾得水气而滋养充盈,脾得土气而运化自如。
当全身都被温润能量流滋养后,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身体与内丹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以往内丹在丹田中如同“悬浮的明珠”,与身体有明显的界限;而现在,内丹仿佛“沉入了水中”,其能量能透过经脉无缝融入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丹在身中,身含丹气”的状态。抬手时,能感觉到内丹的能量顺着手臂直达指尖;迈步时,能感觉到丹气与地脉的水气相互呼应,脚步轻盈如踏云。
雨水的修炼,还需“借雨练气”——走出静室,在雨中运转阵法,让身体直接吸收天地间的雨水精华。每日午时,雨势稍缓时,我会站在洞外的空地上,启动简化版的五行阵(仅用随身携带的五枚小玉佩代替洞中的玉石),让雨水直接落在身上,同时引导阵法吸收雨水中的五行之气。
雨水的木气藏在雨丝与草木的接触中,需在雨打树叶的“沙沙”声中捕捉;火气隐在云层的积电里,需在远处偶尔闪过的雷光中提取;金气含在雨水的清冽里,需在雨珠滚落岩石的瞬间凝聚;水气弥漫在天地间,需用全身毛孔吸纳;土气混在被雨水冲刷的泥土里,需在脚踏湿土的触感中感知。
一次在雨中练气时,我遇到了前来送草药的药婆王大娘。她见我站在雨中却衣衫不湿(被阵法的能量环隔绝),不由啧啧称奇:“先生这本事,真是越来越神了!这天的雨贵如油,您站在雨里,怕是连草木都沾了您的福气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