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的处暑,恰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前几日还残留的大暑余温,在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彻底消散在山林间。清晨推开静室门,风里裹着湿凉的水汽,崖壁上的青苔吸饱了雨水,绿得愈发鲜亮;山间的雾气在朝阳下缓缓升腾,将远处的峰峦晕染成一幅水墨丹青;连案几上的深海珍珠,表面都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膜,摸起来沁凉如玉。这一日,是暑气消退、秋意渐浓的过渡节点,天地间的阳气收敛得更甚,阴气滋长得愈快,五行能量也从立秋时金气的“初盛”,转向金土相承、阴阳平衡的状态。对我而言,处暑是《五行修炼法》中“承上启下,炼养中宫”的关键时期——既要巩固立秋时吸纳的金气,又要为后续的“秋燥”防御做准备,更要借此时阴阳平衡的契机,打磨丹田这处“五行中宫”,让五种能量在此处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我的处暑修炼,始于一场“秋雨观气”。清晨卯时,雨丝还在细密地飘落,我撑着一把用百年老竹制成的伞,站在崖壁下的空地上。雨水是天地间阴阳交合的产物——阳气蒸腾水汽上升为云,阴气凝聚云气下降为雨,每一滴雨珠里,都蕴含着阴阳二气的交融。我凝神细看,只见雨珠从云层落下时,表面裹着一层淡淡的银白之气,那是金气的清肃;坠入泥土时,又激起一丝土黄色的光晕,那是土气的沉稳;而雨珠本身的透明,正是水气的纯粹。三种气息在雨水中交织,如同天地在无声地演示着“金生水、土载水”的五行之理。
我伸出手,任由雨珠落在掌心。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我能清晰地感知到,雨珠中的金气正顺着掌心的劳宫穴渗入体内,与肺经中的金气相互呼应,让原本有些滞涩的金气流转变得更加顺畅;雨珠中的土气则沉入脾经,与丹田中的土气融合,让中宫的能量愈发厚重;而水气则沿着肾经游走,滋润着因秋日渐燥而略显干涸的经脉。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处暑的雨水,正是天地赐予的“天然调和剂”,能帮助修炼者在阴阳转换时,快速平衡体内的五行能量。
回到静室后,我便开始调整“五行轮转”的核心——强化“中宫土气”的承托作用。《五行修炼法》中强调:“中宫为土,承载四象,五行之根,阴阳之枢。”处暑时节,金气渐盛却未极,火气虽退仍有余温,水气初滋尚未旺,木气收敛待重生,唯有土气处于“旺相”状态,恰是炼养中宫的最佳时机。此前的轮转中,土气多作为“辅助”承载其他四行,而此次,我将土气的占比提升至四分,金气三分,水气二分,木气与火气各半分,让土气成为整个能量循环的“核心枢纽”。
调整后的“五行轮转”,如同给运转的机器加固了轴心。当金气顺着肺经流入丹田时,土气如同坚实的基座,稳稳承接住金气的锐利,使其既不失清肃之性,又不致过于刚猛;当水气沿着肾经汇入中宫时,土气如同温润的容器,将水气包裹其中,使其既保持滋润之能,又不致泛滥无度;即便是仅存半分的木气与火气,也在土气的调和下,分别化作“内敛的生机”与“温和的余温”,不再像以往那样或燥或弱。
起初,强化土气的修炼并不顺利。土气过盛时,丹田中的能量球像是被厚重的泥土包裹,流转速度变得异常缓慢,金气的清肃之力被压制,水气的滋润之能也难以扩散。我便如同调整天平的砝码,每日细微增减土气的占比——今日将土气降至三分半,金气提至三分半,明日再根据能量流转的状态,微调水气的比例。到了第七日,当我再次运转“五行轮转”时,突然感觉到丹田中的能量球发生了变化:原本五彩分明的能量,此刻在土气的调和下,渐渐融合成一种温润的“黄中泛彩”之色,如同上好的和田玉,在阳光下能看到内部交织的五彩纹路,却又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宫土气已真正起到了“承载四象、调和五行”的作用,我的五行能量,终于从“各自为战”走向了“圆融共生”。
除了炼养中宫,处暑修炼的另一重点,是“金气润养”与“燥气防御”。立秋时吸纳的金气虽清肃,却也带着秋日特有的“燥性”,若不加以润养,极易导致肺经受损,出现“金燥伤肺”的情况。而处暑的雨水虽能暂时缓解燥气,但随着天气渐晴,空气中的湿度会逐渐降低,燥气仍会卷土重来。因此,我设计了一套“金水相生”的润养之法——以金气为“引”,以水气为“养”,通过金生水、水润金的循环,既强化金气的清肃之力,又化解其燥烈之性。
我的“金水相生”练习,分为“内润”与“外养”两部分。“内润”是在“五行轮转”中,特意延长金气与水气在丹田中的交融时间。当金气从肺经流入丹田时,我会引导水气从肾经缓缓汇入,让两种能量在中宫土气的调和下,如同清冽的泉水融入锋利的金属,金气的锐利被水气的温润包裹,水气的柔和又因金气的清肃而更显纯净。每一次交融,我都能感觉到丹田中的能量愈发清润,原本因金气燥性而略显干涩的经脉,也变得更加顺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