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寒风裹着云杉县的松针气息,“薇晓职场公益平台” 的帮扶团队站在一间破旧的木雕作坊前,看着散落一地的工具和半成品木雕,气氛有些沉重。凌薇薪手里攥着云杉县非遗传承人老林递来的 “手艺传承需求表”,上面写着:“云杉木雕技艺面临失传,年轻人不愿学,老匠人不懂销路,优质木雕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
“跟青禾县的稻米产业、雾松县的手工品不一样,非遗手艺不仅要解决销路,还要保住‘传统’的根。” 苏晓轻轻抚摸着作坊里的老木雕,“咱们之前的帮扶模式都是‘标准化’的,可木雕这种靠手艺吃饭的活,怎么复制成功经验啊?”
老林叹了口气,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木雕刀:“俺们这木雕有三百多年历史了,雕出来的山水、花鸟都是活的。可现在年轻人觉得‘学这个不赚钱’,俺们这些老骨头想教都没人学;好不容易雕出好东西,中间商压价压得厉害,赚的钱还不够买木料。”
凌薇薪看着作坊墙上挂着的 “云杉木雕非遗传承基地” 牌匾,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起之前在 “乡村产业赋能成果展” 上,星云市的 “极光创新集团”—— 这家专注于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企业,曾提出 “用技术赋能非遗传承” 的想法。或许,能让云杉木雕在 “传统” 与 “市场” 之间找到平衡。
回到星云市后,凌薇薪第一时间联系极光创新的 CEO 赵宇。让她意外的是,赵宇不仅愿意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还提出了 “公益 + 数字化” 的深度合作方案:“我们正想打造‘非遗数字化平台’,云杉木雕的需求刚好能作为试点;同时,我们的市场团队缺乏‘传统文化赋能’的实战经验,想通过参与帮扶,提升团队的文化认知与市场策划能力。不如咱们合作,一起帮云杉木雕打造‘传统手艺 + 现代传播’的新模式。”
这个提议让凌薇薪眼前一亮。她立刻组织团队与极光创新召开联合会议,制定 “云杉木雕非遗帮扶计划”:第一步,极光创新提供 “3D 扫描建模”“线上虚拟展厅” 技术,帮助云杉木雕实现数字化展示;平台则邀请雾松县的阿木、青禾县的老周担任 “公益合伙人”,分享手工品电商、产业合作社运营经验;第二步,双方联合设计 “非遗手艺传承课程”,吸引年轻人学习木雕,同时教老匠人 “线上营销技巧”;第三步,通过 “跨域资源对接系统”,对接星云市的文创店、文旅企业,打造 “云杉木雕” 品牌 IP。
一月初,帮扶计划正式启动。极光创新的技术团队带着设备进驻云杉县,在老林的作坊里搭建了临时数字化工作室;阿木和老周也赶到云杉县,手把手教村民 “电商上架”“合作社管理”;平台则派出李姐、林悦组成的培训小组,负责 “非遗文化梳理” 与 “线上宣传策划”。
可帮扶刚推进两周,就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老匠人对数字化技术的抵触 —— 老林看着技术团队用 3D 扫描仪扫描木雕,皱着眉说:“俺们的木雕靠的是手感、是心意,扫进电脑里,那还叫非遗吗?” 二是年轻人参与度低 —— 村里的青年小杨直言:“学木雕得好几年才能出师,还不如去城里打工赚得多,谁愿意学啊?”
凌薇薪意识到,非遗帮扶不能 “一刀切”,得兼顾 “传统传承” 与 “现实需求”。针对老匠人的抵触,她让极光创新的技术团队调整方案:不只是扫描木雕,而是用 3D 建模还原 “木雕制作过程”,比如 “如何选料”“如何下刀”,既能保留传统技艺细节,又能通过线上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同时,在虚拟展厅里加入 “匠人故事”,让消费者了解木雕背后的文化内涵。
针对年轻人参与度低的问题,李姐设计了 “短期手艺体验课”—— 不要求掌握复杂技艺,而是教年轻人制作 “小型木雕挂件”,当天学当天就能完成,还能通过电商平台卖出;林悦则在平台社交账号发起 “云杉木雕青年传承人” 计划,邀请年轻人分享学习心得,优秀者可获得 “非遗传承补贴”。
这些调整很快有了效果。老林看着 3D 模型里清晰的 “木雕制作步骤”,感慨地说:“原来这技术能帮俺们留住手艺,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云杉木雕的好!” 村里的小杨参加体验课后,亲手雕了一个小鹿挂件,通过电商卖出了 200 元,兴奋地说:“没想到学木雕也能赚钱,俺想跟着老林师傅好好学!”
二月初,云杉县的 “非遗木雕合作社” 正式成立,老林担任技术指导,小杨等 5 名青年成为首批传承人;极光创新打造的 “云杉木雕虚拟展厅” 也正式上线,短短三天就有 10 万 + 访问量,星云市的 3 家文创店主动联系合作,签下了 500 件木雕挂件的订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