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木质餐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小宇辰坐在他的儿童餐椅上,手里紧紧攥着一把小勺子,正努力地和碗里的南瓜粥“搏斗”。金黄的粥渍沾在他胖乎乎的脸颊上和印着小恐龙的围兜上,他却浑然不觉,只顾着咿咿呀呀地发出意义不明的声音,试图将一勺摇摇晃晃的粥送进嘴里。
“慢点,宝贝,慢点吃。”陈美玲坐在旁边,耐心地用软巾擦去儿子脸上的污渍,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她今天穿了一身简约的米白色职业套装,长发松松挽起,显得干练又温婉。
赵志强端着两杯刚榨好的豆浆从厨房走出来,看到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将一杯豆浆放在陈美玲面前,另一杯放在自己位置前,然后俯下身,用指腹轻轻刮掉儿子鼻尖上那一点顽皮的南瓜泥。
“我们宇辰真棒,都会自己吃饭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为人父的骄傲和满足。小家伙似乎听懂了夸奖,抬起头,咧开只有几颗乳牙的嘴,冲着爸爸露出一个无齿的笑容,糊满南瓜粥的样子憨态可掬,逗得赵志强和陈美玲都笑了起来。
这样忙碌而琐碎的清晨,如今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寻常也最珍贵的风景。孩子的啼哭、欢笑,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响,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共同构成了一个名为“家”的温暖和弦。
“今天上午要和‘爱心驿站’的负责人见面,取取经。”赵志强坐下来,喝了一口豆浆,对陈美玲说道。自从周正明提出建议后,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已经联系上了那几个公益组织,预约了拜访时间。
陈美玲点点头,一边小心地帮儿子扶正快要倾覆的碗,一边回应:“嗯,我约了李小红十点开会,把下个季度的销售方案最后定一下。佳明那边说,基金会的章程草案快弄好了,让我们这周抽空过去看看。”
他们的对话自然而流畅,内容交织着公司的运营、公益的推进和家庭的琐事。事业稳步运行,不再像初期那样需要殚精竭虑、如履薄冰,一切都走上了正轨,按部就班,透着让人安心的平稳。而“志强美玲助学基金”的筹备,则像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正在周正明、孙佳明等众多关心之人的浇灌下,悄然破土,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意义和期待。
刘桂兰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一碟刚蒸好的奶香小馒头,放在孙子面前,慈爱地看着他伸手去抓。“你们忙你们的,宇辰有我看着呢。”她现在精神头十足,照顾孙子成了她最大的乐趣和寄托,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赵志强看着母亲,心中一片柔软。他知道,母亲脸上的笑容,是对他如今生活最好的肯定。
吃完早餐,赵志强和陈美玲各自准备出门。赵志强蹲下身,亲了亲儿子软嫩的脸颊,小家伙立刻伸出沾着粥渍的小手要爸爸抱。陈美玲拿起公文包,站在玄关处看着丈夫和儿子的互动,眼神柔和。
“路上小心。”赵志强站起身,走到陈美玲身边,很自然地帮她理了理并不凌乱的衣领。
“你也是。”陈美玲微微一笑,抬手拂去他肩头一丝并不存在的灰尘,“和‘爱心驿站’的人谈完,给我个电话。”
这种日常的、细微的关怀,早已融入他们生活的肌理,不需要刻意营造,却处处透着历经磨难后沉淀下来的默契与深情。
白天,他们各自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忙碌。赵志强与公益组织的负责人相谈甚欢,学到了不少实际运作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细节;陈美玲在公司与团队高效沟通,将业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不再是最初那个需要拼命证明自己、时刻担心失败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与自信。
傍晚,赵志强先一步回到家。一进门,就听到客厅里传来母亲和儿子的笑声。小宇辰正趴在地毯上,努力地朝着一个彩色皮球爬去,刘桂兰在一旁护着,满脸慈祥。夕阳的余晖给这一幕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爸爸回来啦!”赵志强脱下外套,洗了手,立刻加入其中。他趴在地上,学着儿子的样子,逗引着他往前爬。小家伙看到爸爸,爬得更起劲了,嘴里发出兴奋的“啊啊”声。这一刻,工作的疲累仿佛都被这稚嫩的笑声洗涤干净。
陈美玲稍晚些回来,手里还提着顺路买回来的新鲜水果。看到客厅里嬉闹的祖孙三代,她的脸上浮现出疲惫却幸福的笑容。她没有立刻打扰,只是倚在门框上看了一会儿,将这幅天伦之乐的画面深深印在心底。
晚饭后,刘桂兰抱着有些困倦的宇辰先去洗澡哄睡。赵志强和陈美玲一起收拾了厨房,配合默契,一个洗碗,一个归位,偶尔交流几句关于白天工作的零星感悟。
当一切收拾停当,家里重新安静下来。两人不约而同地走向客厅连接的阳台。夏夜的风带着一丝凉意,轻轻吹拂着阳台上的几盆绿植,叶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城市的夜空被万家灯火映照成一种温暖的橘红色,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流如同一条条流动的光带,延伸向看不见的远方。近处的小区里,窗户透出的灯光星星点点,每一盏灯的背后,大概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或平淡,或热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