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那篇《表演与经历:时代夹缝中的青年心灵图景》所激起的“涟漪”,在她所处的媒体圈和公共话语空间中持续扩散,其影响深远程度超乎了她的预期。赞誉与质疑并存,将她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带来了更沉重的责任。她开始受邀参加一些行业论坛和电视节目,就青年文化和社会心态等议题发表见解。每一次亮相,她都力求准备充分,言辞审慎,努力让自己输出的观点配得上所获得的关注。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正从一个事件的记录者,逐渐成长为某种程度的参与者与阐释者。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陆辰希的关系也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他们仿佛身处两个高速运转的平行世界:她在北京的媒体圈、学术圈掀起思想的“涟漪”,试图叩问和影响时代的灵魂;他在上海的金融圈、科技界推动着资本的“浪潮”,实实在在地重塑着产业的边界与未来。
他们的交流,更多地变成了两个独立专业人士之间的思想碰撞。深夜的视频通话,内容常常是:
“辰希,你看今天这个关于‘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研讨会纪要,里面提到的那种‘选择性暴露’机制,是不是和你之前分析的,某些消费品牌利用大数据精准收割特定人群的逻辑很像?”
陆辰希可能会从一份复杂的项目计划书中抬起头,思考片刻,回应道:“本质上都是利用数据不对称性实现价值提取。不过,商业领域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信息领域的后果可能涉及公共认知和民主根基。你的系列报道,可以从这个交叉点切入,探讨技术权力与公民自主性的张力。”
或者,他会主动分享:“我们刚投的那家脑机接口公司,最新一轮伦理评估报告提到了你文章里引用的那个‘真实性困境’。他们的技术团队正在设计一种新的‘知情同意’交互协议,试图确保用户在接入前能更充分地理解数据被如何使用。”
林夕便会追问:“这种协议本身,会不会又成为一种新的、更精巧的‘表演’?用户为了获取服务,是否不得不‘表演’出他们已经充分理解并同意?”
这些跨越领域的对话,让他们在各自的专业深水区中,为对方提供了难得的、来自另一维度的参照系。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恋人絮语,更像是两个在知识前沿并肩探索的同行者,在思想的碰撞中,照亮彼此视野的盲区。
然而,平行世界纵然有思想的交点,现实的引力却从未消失。物理上的距离,以及因距离而不得不面对的、各自生活中无法即时分担的琐碎与压力,依然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客观存在。
这天,林夕结束了一场耗时耗神的电视录影,回到公寓时已是深夜,身心俱疲。录影现场,一位持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她的观点进行了颇为尖锐的、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质疑,虽然她当场保持了风度和逻辑,努力进行了回应,但那种被当众挑战和曲解的憋闷感,依旧挥之不去。
她瘫倒在沙发上,连开灯的力气都仿佛没有。窗外北京的灯火零星闪烁,巨大的孤独感如同夜色般无声地包裹了她。她下意识地拿起手机,点开那个置顶的对话框,想要听听他的声音,获取一点能量。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通,背景音是模糊的、属于会议室的白噪音,以及陆辰希压低了的、带着明显疲惫和一丝不容打扰的声音:“喂?林夕?我这边有个紧急会议,还在进行。怎么了?有事吗?”
他语速很快,那份公事公办的疏离感,像一盆微凉的水,瞬间浇熄了林夕想要倾诉的欲望。她甚至能想象出他此刻的样子——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心思完全沉浸在需要解决的商业难题上。
“没……没什么要紧事。”林夕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去,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就是问问你忙完了没有。你先开会吧。”
“好。会议可能还要一会儿。你早点休息,别等我。”陆辰希的回应干脆利落,甚至没有察觉到她语气里那细微的异常。
电话被匆匆挂断,听筒里只剩下忙音。林夕握着手机,在黑暗中维持着同一个姿势,许久没有动弹。录影带来的委屈,独自打拼的疲惫,以及此刻被他无意间忽略的失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哽在喉头。
她理解他的忙碌,知道他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正在操作的几个跨境并购项目,涉及的资金和利益方盘根错节,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的员工和庞大的产业链。他的时间和精力,是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这些道理,她都懂。
可是……理解并不总能完全抵消情感上的需求。在某个脆弱的瞬间,她需要的,或许不是他远程提供的、一针见血的专业建议,而仅仅是一个专注的倾听,一句温柔的“我在”,一个能让她暂时卸下盔甲、显露软弱的怀抱。
而这种最简单的情感慰藉,在相隔一千多公里的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奢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