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来到了阳历的1975年。
刚过元旦,趁着天晴,一大队先后有两个年轻人结婚,村西头跟李世英一起落户一大队的四川同伴朱明军,他老婆是老家介绍的一个姑娘,去年12月初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坐火车来到了边疆。
另外一个则是老谢谢映堂,李世英帮他把家具做好、几个朋友帮着忙把老谢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番后,婚期也就定了下来。
实际上半个月前老谢和他对象、那个名叫宋莲秀的姑娘就已经去场部那里领了结婚证,原本领证当天就要把人领回家里的,但姑娘家的亲戚看了一下日子,婚期就延后了。
边疆,或者说这个时代乡村的婚姻在后世看来相当随意,有结婚小孩都出生了还没有领证的,有领证不需要本人、大队干部就可以帮忙代领的,还有见了一次面认识不到一个月就成亲的。
边疆由于特定时期的特殊性,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而且人口来自各个省份地区,风俗便并不总是依照内地,而是一切从简。
就好比朱明军,他和媳妇儿俩人对着墙上贴着的主席画像宣誓,婚礼就算是完成了,也没有婚宴酒席,前来见证的朋友、社员、邻居们,抓一把瓜子、吃一颗糖,嘻嘻哈哈地恭喜两句,便各自散了。
老谢的婚礼同样很简单,依旧是一大队的拖拉机开着,拉着李世英等几个关系好的同伴,便去四大队将新娘子接了回来。
宋莲秀的确长得不是很漂亮,很壮实的一个姑娘,脸有些黑,但是性格很好,一点儿也不扭扭捏捏,一下子就博得了所有迎亲人的好感。
老谢这个人吧,平日里为人老成,就是多多少少带了些读书人的气质,显得有些死板,大家都觉得,他找了这个一个开朗活泼的妻子,俩人也算是一种互补了。
坐着拖拉机、迎着寒风往一大队赶的路上,宋莲秀跟李世英他们说着话,先前李世英他们自我介绍了一番,宋莲秀的记忆力不错,一个人名都没有叫错:“总听老谢说起你们,都是朋友,以后互相照顾。”
她这一句“老谢”喊得很是自然,虽然老谢并不老,只不过27岁而已,但毕竟年纪比她大,老谢只在一旁嘿嘿地笑。
到了一大队,跟着宋莲秀一起来的家人和亲戚参观了老谢家的房子和院子,都很是满意,老谢虽然先前一个人住,但家里该有的一样也不少,院子里也养了鸡、养了猪,里里外外都很干净。
其实这也算是李世英给村东头的同伴们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并不是所有的单身汉、年轻人都知道该怎么经营一个小家的,所以不少同伴都喜欢往李世英家里跑,参观一番,看李世英怎么收拾院子和屋子、喂养些什么家禽家畜,他们便也跟着效仿。
李世英爱干净,毕竟做木匠的大多有那么点儿强迫症,所以多数落户的年轻人也跟着勤快了起来,不管怎么说,家都是住人的地方,打扫得干净了住着也舒服不是?
简单的婚礼就这么完成了,村里的社员、妇女们都来看过了,说两句吉祥话和家常话,便各自散去,穆先白姗姗来迟,给老谢送了一小块马肉、一小袋子奶疙瘩。
倒不是他吝啬,而是马肉不能多吃,吃了很容易上火,马肉用来做纳仁、也就是手抓肉面很合适,奶疙瘩切成小块配茶喝也很不错。
尽管一大队的汉人和哈萨克人社员们在这个年代已经共同生活,但在一些节日、风俗方面,彼此还是泾渭分明的,这也算是一种对于彼此的文化尊重了。
人群散去,又习惯性地聚在了李世英的工作棚里,实在是冬天找不到什么事儿干,窝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发呆,还不如凑在一起娱乐一下。
穆先白坐在火盆旁边,依旧是拿那块毛都快要被磨光了的野兔皮摩挲着章进兴烙好了字的木头麻将牌,絮絮叨叨地给李世英讲述着该怎么照顾一只奶羊。
先前那头小羊羔把自己活活撑死了,李世英又去穆先白家里,花钱买了一只,不管怎么说,等父母跟着大哥来了,家里就有羊奶喝了不是?
所以穆先白觉得,得给李世英传授些经验,以往都是他听李世英的,这一回好歹也当一回老师,好好教一下李世英如何养羊。
李世英、郭保生和章进兴三个人都很耐心地听着,他们在老家可没有机会负责养羊,李世英则是前世也没怎么养过,那时候他就住在桑木江家对面,有了孩子后每天大清早就去买新鲜的牛奶,可惜始终没办法让老婆孩子都适应,毕竟汉人有乳糖不耐受的祖传基因嘛。
先前吃烤羊那天,老谢问大队的工分钱什么时候分,张全义也不含糊,就在12月下旬,比去年提前了一个多星期就开始发钱。
李世英今年几乎干了个满工分,除了中途上山挖了二十来天的草药,其余时间他可是一直在忙碌着,毕竟落户一大队的新人多了,他这个木匠的木工活儿就几乎没有断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