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城(或成都的某一处戒备森严的军府)内,巨大的沙盘前,气氛凝重而肃穆。沙盘清晰地展现了金川地区的险恶地形——连绵的群山,深邃切割的河谷,以及密密麻麻标注着的部落村寨和象征性的碉楼模型。奉命主持此次攻略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四川总兵官王坚(此为虚构名,借用同名历史名将之气概),而陆弘毅则以“观军容使”或皇帝特使的身份,坐镇旁听,不直接干预指挥,但拥有建议和上奏之权。
围在沙盘周围的,是来自川西边军和部分北疆调来的精锐将领,他们面色黝黑,眼神锐利,显然都已初步了解了此地的棘手之处。
王坚首先开口,声音沉稳如铁:“诸位,金川之役,非同寻常。此地非平原旷野,可任我铁骑驰骋。诸位且看——”他用长鞭指向沙盘,“山高谷深,林密路险,贼蕃倚仗天险,筑碉楼以自固,极难仰攻。且其部民悍勇,惯于山地奔袭,神出鬼没。朝廷之意,既要克敌,亦需尽量减少伤亡,避免激起更大范围的蕃部反弹。今日之议,便是要定下一个 ‘打得上、站得稳、耗得起、最终能逼其就范’ 的方略!”
一、 情报先行:知己知彼
一位负责情报的参军率先禀报:
“大帅,诸位将军,据多方查探,金川地区主要有促浸、绰斯甲、巴底、巴旺 等十余部,以促浸、绰斯甲两部势力最强,且姻亲相连,互为犄角。其民皆住石碉,碉楼多建于险要之处,高三至五丈不等,墙体厚实,箭孔密布,内有存粮水窖,可长期固守。其战法,惯用滚木礌石,善用弓弩,且熟悉小路,常绕至我军侧后袭扰。”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诸部之间也非铁板一块,为争夺草场、盐池,素有旧怨。尤其巴底、巴旺等部,与促浸、绰斯甲矛盾颇深。”
陆弘毅在一旁微微颔首,这正是他希望听到的。
二、 战略定调:堡垒推进,经济封锁
王坚根据情报和地形,定下了基本战略基调:
“强攻硬打,徒增伤亡,且易中其埋伏。本帅之意,此次用兵,当以‘筑堡进逼,分割包围,断其外援,困而后战’ 为主。”
他详细解释道:
1. “锁链”战术: “我军不急于寻找其主力决战。而是效仿当年武侯平南中旧事,选择关键河谷、交通节点,步步为营,修筑坚固营垒。每占一处,便深沟高垒,囤积粮草,将其核心区域一块块切割开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就像一条条锁链,慢慢套上他们的脖子。”
2. 控制经济命脉: “金川地区虽能部分自给,但盐、铁、精美布匹、茶叶仍需外间输入。严密封锁所有通往金川的山间小道,禁止一粒盐、一斤铁流入!尤其是茶叶,乃其日常必需,断其茶源,久而其民必生怨言。”
3. “以蕃制蕃”,分化瓦解: “对巴底、巴旺等与促浸有隙的部落,遣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金帛,秘密接触,许以承诺:只要他们保持中立,或助我大军,战后其原有领地不变,并可获得茶盐贸易之利,其首领亦可获朝廷册封。即便不能使其倒戈,也要让他们袖手旁观。”
三、 战术探讨:如何对付碉楼?
这时,一位性急的年轻将领忍不住道:“大帅,碉楼确是心腹之患!若其据碉死守,我军攻坚,伤亡必大!难道就无破解之法?”
一位来自工兵营的将领沉吟道:“强攻确非上策。末将以为,可多管齐下:
· ‘土龙’掘进: 挑选善挖地道的士卒,利用夜色或火力掩护,挖掘地道直通碉楼底部,或埋放火药炸塌其基,或直接潜入。
· ‘火攻’与‘烟攻’: 制备大量火油、柴草,用抛石机投入碉楼附近,引火烧之。或燃烧湿柴、辣椒等物,以浓烟熏呛,迫其无法坚守。
· ‘蟹钳’合围: 不对单一碉楼强攻,而是以优势兵力,同时包围其相邻的数座碉楼,使其不能互相支援,再集中重型弩炮(如床弩),定点轰击其箭孔、门楼,削弱其防御。”
他最后强调:“然,最根本者,还是断其水源粮道。只要我军堡垒将其围困,碉楼虽坚,亦成死地!”
四、 后勤与天时的考量
负责后勤的官员面露难色:“大帅,诸位将军,山地运粮,损耗极大。民夫骡马行进缓慢,且易遭伏击。若遇雨季,山洪暴发,道路泥泞,补给更是难上加难。须在入冬前,于各前进堡垒囤积至少三月之粮,方能支撑作战。”
王坚点头:“此言甚是。故,进军时机,当选在 秋高气爽、雨水较少 之时。各堡存粮,必须足备!另,可征调熟悉本地山路的蕃人为向导,甚至雇佣部分归顺部落的武装,协助护卫粮道,以补我军对地形不熟之短。”
五、 陆弘毅的补充与定心
众人议论稍停,目光都看向了一直沉默的陆弘毅。
陆弘毅缓缓起身,走到沙盘前,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