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国家的新房,靠路的西厢房被收拾了出来。门口挂了块不大的木牌子,用墨汁工工整整地写着“山货收购点”五个字。这牌子一挂,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在靠山屯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刚开始几天,多是些看热闹的。屯里的老娘们儿、半大孩子,没事就溜达过来,扒着门框往里瞅,只见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地上铺着旧席子,墙角堆着些空麻袋和竹筐,赵卫国、王猛和铁柱三人忙活着,黑豹则威风凛凛地趴在门口,像个忠诚的卫兵。
真正拎着东西来卖的,头两天并不多。大伙儿都在观望,一是对这新鲜事儿心里没底,二是怕赵卫国这几个半大小子办事不牢靠,压价或者赊账。
赵卫国也不急,他知道信任需要时间建立。他让王猛和铁柱把收购的价格用红纸写了,贴在门口显眼的地方:干榛蘑,品相好的九毛五一斤;松蘑,八毛;刺五加嫩芽,晒干的两块;五味子,一块八……这价格,确实比翻山越岭跑去公社供销社卖,每斤能多个五分一毛的,还省了脚力和工夫。
最先动心的是屯里几个手脚勤快的老娘们儿。张寡妇挎着半篮子晒得干透的榛蘑,试探着来了。“卫国啊,你看看俺这蘑菇,晒得透透的,一点沙土没有,能收不?”
赵卫国赶紧迎出来,接过篮子,仔细检查。蘑菇个头均匀,菌盖完整,确实干净。他拿出带来的小秤,当着脸称了重量:“张婶,一共三斤二两,按九毛五算,是三块零四分,给您三块零五分,凑个整。”说着,从随身带的、用旧手绢包着的钱里,数出三张一块的,又拿出五分硬币,递了过去。
张寡妇捏着还带着体温的钞票和硬币,脸上笑开了花:“哎呦,这可真省事儿!下回俺采了还送你这来!”
有了张寡妇这个榜样,陆续就有人拿着晒好的蘑菇、采来的五味子过来了。虽然量都不大,但总算开了张。铁柱负责验货、过秤,王猛在旁边帮着记账,赵卫国则负责算钱、付钱,忙而不乱。
王淑芬和赵母看着儿子有条不紊地忙活,眼里满是欣慰。赵母悄悄对王淑芬说:“瞧咱卫国,这架势,比他爹当年当小队会计还像样!”
王淑芬抿嘴笑着,手脚麻利地给大家准备晌午饭。今儿个她烙了油饼,炒了一大盘金黄的鸡蛋,又用新下的小葱拌了盘豆腐,切了盘自家腌的咸菜疙瘩,熬了一锅苞米茬子粥。饭菜的香味飘出来,勾得人肚里的馋虫直叫唤。
吃饭的时候,张小梅也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小本子。“卫国哥,我看你们记账有点乱,我帮你们重新规整了一下。”姑娘有点不好意思,把本子递给赵卫国。
赵卫国接过来一看,本子上用清秀的字迹重新列了表格,日期、姓名、货物名称、重量、单价、金额,一目了然。“太好了小梅!正愁这个呢,你可是帮了大忙!”赵卫国由衷地感谢,看着张小梅的眼神带着赞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张小梅脸一红,低下头,小声说:“这有啥……我看你们忙,就顺手……”
王猛在旁边挤眉弄眼,用胳膊肘捅咕赵卫国,被赵卫国瞪了一眼,才嘿嘿笑着埋头扒饭。
收购点慢慢走上了正轨,每天都能收上来几十斤山货。但赵卫国心里清楚,光收不卖,那点卖鹿角的本钱很快就会见底。销路,成了眼下最紧迫的问题。
这天下午,王猛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回来,一脸兴奋:“卫国!有门路了!”
原来,王猛有个远房表叔,在离靠山屯三十多里外的红旗林场当个小干部。王猛今天特意跑了趟林场,找到他表叔,递了根好烟,说了收购山货的事儿。他表叔一听,想了想,说林场食堂那边,几百号工人吃饭,有时候也想换换口味,弄点山珍野味给工人们改善伙食,但食堂采购员懒得为这点零碎东西往山里跑。
“我表叔给引荐了食堂的姜主任!”王猛唾沫横飞,“我好说歹说,那姜主任才答应,让咱们先送点样品过去看看,要是质量好,价格合适,以后可以定期送点蘑菇、木耳啥的,要是能弄到野鸡、兔子、狍子肉,他们也要!”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林场工人工资高,福利好,食堂有采购需求,而且用量肯定比零卖大得多!
“干得漂亮,猛子!”赵卫国用力拍了拍王猛的肩膀。
事不宜迟,赵卫国立刻着手准备样品。他亲自挑选了品相最好、最干净的干榛蘑和元蘑各五斤,又让铁柱把前几天收到的一只肥野兔和两只野鸡收拾干净。野兔肥硕,野鸡羽毛鲜艳,一看就是好货。
第二天天不亮,赵卫国和王猛就出发了。赵卫国背着打包好的蘑菇和野味,王猛空着手跟在旁边,黑豹也想跟着,被赵卫国哄了回去看家。三十多里山路,两人走得急,赶到红旗林场时,还不到上午十点。
红旗林场规模不小,一排排红砖房,大烟囱冒着黑烟,远处传来伐木的电锯声。食堂是一栋独立的平房,门口堆着煤块和白菜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