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暗流,如同悬在青山皮具公司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李卫国心知肚明,却并未四处声张,亦未被动等待。他深知,在改革的激流中,唯有自身足够强大,航船足够坚固,才能破浪前行,将一切暗礁险滩甩在身后。他的应对之策,核心在于“固本培元”与“主动出击”。
对内,他铁腕抓管理,柔情聚人心。
针对陈嘉佑方面隐隐透露的掌控欲,李卫国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核心环节的控制。他提拔李建国为生产副总,不仅负责老联合社的原料供应,更全面监管合资公司的生产计划、质量控制和成本核算。同时,他授意李小红的技术小组,在完成订单产品的同时,加速推进那个秘密的高端定制皮具研发项目,并开始系统性地整理、归纳植物鞣制工艺的技术参数和核心诀窍,着手构建公司的技术壁垒和知识体系。
对于何森经理带来的严格管理,李卫国在支持其建立标准化流程的同时,更注重注入“人情味”。他推动建立了“职工之家”,设立困难职工互助基金,定期组织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当一名老社员因家人重病陷入困境时,李卫国带头捐款,并发动公司给予补助。这些举措,潜移默化地消解着严格管理带来的冰冷感,让“青山公司”不仅仅是一个打工挣钱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温度的集体。工人们的心,被一点点焐热,凝聚力和归属感空前增强。
对外,他借力打力,合纵连横。
对于省城系统内可能到来的“关注”或“规范”,李卫国选择了主动迎上去。他没有坐等对方出招,而是精心准备了一份题为《古塬青山皮具公司: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融合,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新路径》的详尽报告。报告中,他用大量数据和实例,阐述了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在出口创汇、带动就业、技术创新、利税贡献等方面的显着成效,尤其突出了对本地经济和社员增收的拉动作用。他将这份报告,通过杨书记和老周的渠道,正式呈报给省计委、轻工局以及苏晚晴所在的外经济合作处。
在报告中,他不仅展示成绩,也“主动”提出了公司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和“挑战”,比如“如何在国际合作中更好地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权益”、“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平衡效率与公平、外来管理与本土文化”等,姿态谦逊,目的却是为了抢占话语权,将自己定位为“需要支持和指导的探索者”,而非“等待检查和规范的被动者”。
这一招果然奏效。报告上去不久,省轻工局那位曾有意刁难的梁副局长,竟亲自给县里打来电话,语气和缓了许多,表示青山公司的经验“很有价值”,省局正在研究如何“支持像青山公司这样有特色、有潜力的基层企业发展”,并暗示近期可能会组织一次“调研总结”。虽然其真实目的尚待观察,但至少,对方的态度从潜在的“打压”转向了表面的“扶持”,这就为李卫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至于古塬县内部那些试图塞人、干扰经营的关系户,李卫国在顶住最初的压力后,情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公司效益持续向好,成为县里乃至地区的利税大户和明星企业,杨书记的态度愈发鲜明地支持李卫国。在一次县委会议上,杨书记明确表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山公司这样的改革成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了这把尚方宝剑,那些递条子、打招呼的现象明显减少。实力,永远是最硬的通行证。
而与陈嘉佑的博弈,则进入了一场无声的拉锯战。
陈嘉佑增资控股的提议,被李卫国以“需符合国家外资政策导向,且需保障中方职工权益和地方经济利益”为由,巧妙地拖延下来。但他并未完全拒绝合作,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方向:共同投资,建设一个更先进的皮革后整理及成品研发中心,由双方共同管理,共享成果。这既回应了陈嘉佑扩大投资的需求,又将核心的研发环节牢牢控制在了合资公司框架内。
面对李卫国的软硬不吃和清晰底线,陈嘉佑似乎也调整了策略,不再急于求成,转而更加关注现有订单的利润和品质,与何森的沟通也顺畅了许多。资本是逐利的,在无法轻易实现控制时,稳定的利润回报同样是其追求的目标。
就在李卫国一步步化解着各方压力,引导着公司航船在暗流中稳健前行之时,一个来自广交会的“意外”收获,为他提供了破局的新契机。
那位在广交会上对青山皮料青睐有加的法国手工坊传人杜兰德先生,竟然派了他的首席设计师,一位名叫艾莉婕的年轻法国女士,直接飞到了省城,然后辗转来到了古塬县李家沟!她的目的很明确:实地考察青山公司的生产工艺,并为杜兰德手工坊下一季的高定系列,寻找专属的、独一无二的皮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