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李家沟畔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映衬着那座已然竣工、粉刷一新的合资公司厂房——古塬青山皮具股份有限公司。青砖灰瓦的厂房屋顶,“青山皮具”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取代了昔日联合社工坊的简陋,透着一股崭新的气象。
经过数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在县里专门成立的合资项目协调小组全力推动下,所有前置手续均已办妥,陈嘉佑方面承诺的第一笔外汇资金也已按期到位,购置的部分新设备完成了安装调试。挂牌投产的条件,已然成熟。
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古塬青山皮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挂牌暨投产仪式。厂区空地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不仅联合社的全体社员来了,县里杨书记亲自带队,各相关局委负责人、公社干部悉数到场,连地区行署也派了一位副秘书长前来祝贺。陈嘉佑也特意从新加坡飞来,带着他的助理和两名负责生产管理的港籍技师。
杨书记和陈嘉佑共同为覆盖在厂牌上的红绸揭幕,当“古塬青山皮具股份有限公司”的铜牌在鞭炮声和热烈的掌声中显露真容时,许多老社员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亲眼看着这片土地从荒芜到兴盛,看着李卫国带领他们,一步步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李卫国作为中方总经理,身穿一件崭新的中山装,站在人群前方。他望着那块沉甸甸的牌子,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从穿越之初的困顿潦倒,到今日执掌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中艰辛,唯有自知。但他脸上并未显露过多激动,只有一如既往的沉稳与坚毅。
仪式结束后,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新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的厂房里,崭新的电动裁床、高头缝纫机、皮革打磨机等设备整齐排列,与昔日手工为主的工坊已是天壤之别。首批招募的近百名年轻工人,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工装,在港方技师和老师傅的指导下,正在进行上岗前的最后培训,虽然动作还显生涩,但眼神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认真。
陈嘉佑对厂房的建设和设备的到位情况表示满意,尤其当他看到技术小组在张老爷子和李小红带领下,已经能够小批量稳定地产出品质极高的植物鞣制皮张时,更是连连点头。
“李总,看来我们的合作,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陈嘉佑私下对李卫国说道,语气中带着商人的赞许,“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优质原料,变成能够征服市场的产品了。”
李卫国点头称是。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开始。合资公司不再是那个小打小闹的联合社,它需要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需要平衡中外双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差异。
果然,磨合期的阵痛很快便显现出来。陈嘉佑派来的港方生产经理,姓何,作风强势,追求效率和标准化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对工人们尚不熟练的操作和内地相对松散的工作习惯极为不满,动辄训斥,引得工人们私下怨声载道。而中方原有的老师傅和管理人员,则对何经理那一套完全西化的管理方式感到不适应,觉得他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抵触。
一天,就因为一批皮料裁剪的损耗率略微超出了何经理设定的标准,他在车间里大发雷霆,当场宣布扣罚当班小组全体人员的奖金。这一下,直接引发了冲突,几名年轻气盛的工人当场和他争执起来,场面一度十分紧张。
李卫国闻讯立刻赶到车间。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先是安抚住激动的工人,然后请何经理到办公室沟通。
“何经理,追求效率和质量,我完全支持。”李卫国语气平和,但目光坚定,“但管理需要方法,更需要了解实际情况。我们的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刚刚接触现代化设备,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引导。简单粗暴的罚款,只会激化矛盾,达不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何经理皱着眉,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反驳:“李总,商场如战场!没有严格的纪律和标准,怎么保证产品质量和交货期?如果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怎么跟国际上的工厂竞争?”
“竞争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卫国耐心解释,“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合理、更能激发工人主动性的奖惩制度,而不是单纯的惩罚。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质量进步奖’、‘效率提升奖’,对达到标准的班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技能。管理,管的是事,理的是人。”
他结合了自己前世的管理经验和这一世对乡亲们的了解,提出了一系列更人性化、也更符合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管理改进建议。何经理虽然一开始仍坚持己见,但在李卫国条理清晰的分析和坚持下,态度也逐渐软化,同意尝试新的管理办法。
这场风波,在李卫国的妥善处理下得以平息,但也给他敲响了警钟。合资公司内部,中外管理理念的碰撞、新旧习惯的摩擦,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持续关注和化解的主要矛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